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在北京召开。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在她履职至今提交的建议中,有26份内容都是关于戏曲发展。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上,沈铁梅建议,将戏曲中介培育纳入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
谈到提出这一建议的原因,沈铁梅表示,许多剧目创作出来后,如何进入市场、让观众看到,成为众多文艺院团的“心结”。“各专业院团受各种限制,特别是市场营销、宣传策划等方面缺乏人才,造成了‘茶壶里煮汤圆——有嘴倒(道)不出’,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鲜有人问津,”沈铁梅说,“必须打破这种僵局,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外部环境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沈铁梅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前
沈铁梅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培育传统戏曲市场的政策和意见,为这一建议提供了内在支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指出,“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建立专项基金等形式参与扶持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良好环境,发挥好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此外,一些戏曲演出营销推广大获成功的案例,也用事实证明了这一建议的内在价值。2004年,由知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海峡两岸艺术家携手打造的昆曲《牡丹亭》青春版在世界巡演,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大众媒体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沈铁梅看来,《牡丹亭》青春版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精准、完善的推广策略。“大学校园行是《牡丹亭》青春版的推广亮点,它曾在四川大学创造了校园演出单场观众7000人的纪录。正是这样的营销策略,让《牡丹亭》青春版在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成功培养了青年观众群,激发了青年观众对昆曲的兴趣。”沈铁梅说,“如此专业的营销推广,显然是由专业团队来完成的。如果我们当下所有优秀的戏曲作品的营销都能有这样专业的推广团队来负责,那么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将会顺利许多。”
为了让戏曲文化中介组织利用专业和市场优势,打通传统剧目走向市场的渠道,共同培育传统戏曲市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沈铁梅建议,国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扶持。首先要创造公平的戏曲市场环境,使戏曲文化中介组织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联结戏曲创作、生产、流通、消费的中间环节。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税收和奖励扶持政策,对参与川剧等戏曲舞台艺术进行策划和营销的戏曲文化中介公司给予经费补贴。公益宣传的平台要给予中介公司支持,形成艺术生产、演出中介、媒体宣传良性互动局面,使戏曲演出活动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经济指标。要“放水养鱼”,对专业从事戏曲的演出单位、推广企业、宣传单位、承接演出商给予税收减免与财政补贴,给予更多的“活水”,同时,也要补贴演出的剧场,使传统艺术传承发展逐步进入市场,步入良性运行轨道。要出台减免戏曲从业者个人税收等政策,在改善戏曲从业者收入普遍偏低的局面、提升戏曲从业者职业自豪感的同时,吸纳更多专业人才进入戏曲行业,焕发戏曲行业的活力,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新力量。(杜恩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