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快奔跑的城市(我与一座城)

黄军峰

2020年07月13日05: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影像中国

  “左拐!右转!对,沿着平安大街一直向前……”

  初夏清晨,我和父亲驱车行驶在石家庄的街头。父亲年近八旬,两眼昏花,但仍旧热心做一名向导,生怕我走错了路。

  一片高楼出现在眼前,父亲兴奋起来,用手一指:“看,以前这里就是我们的厂子……”

  年纪大了之后,父亲时常忘事,刚说过的话,转眼就想不起来。但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却从未褪色。

  下车,站在马路边。路面刚刚洒过水,宽阔,明亮。路两侧,国槐树叶密冠茂,与草坪、鲜花、万年青交相辉映。路边一块休闲空地上,人们三五成群,或轻歌曼舞,或谈笑风生,或踢毽打球,或练拳对弈,好不热闹。

  “厂大门在这儿!”“那儿是厂俱乐部。”“这里是职工宿舍。”父亲抬手指向马路远处,“那里还有造纸厂、农药厂、纺织厂、配件厂、拖拉机厂……”父亲沉浸在回忆中,津津乐道。

  收回目光,父亲跺跺脚:“还记得这条路吗?”

  我回答他:“您讲过很多次啦。”

  “那时,你就是沿着这条路往前走的。那么个小不点儿,足足走了一里地,也不知道害怕。要不是我在后面悄悄跟着,指不定走到哪去……”

  父亲说的,是我第一次来到石家庄时的情形。那年我才四岁,对这“第一次”印象寥寥,唯一记得的,是奇怪的味道。那种味道浓烈而复杂,是煤炭燃烧的焦煳,是钢铁摩擦的火气,是汽车尾巴里吐出来的黑烟……

  如今,将近四十年过去了。路已经不是原来的路,空气里没了当年的味道,父亲不再年富力强,我也从蹒跚的孩童走进人生的中年。

  回忆童年,耳边总会响起父亲的自行车铃声:丁零零,丁零零……娘说:“快去,准是你爹回来了。”我就立刻扔下手里的玩具,冲到门外。

  那时,父亲每周末从石家庄骑车回家,周一天不亮返厂,一年四季,风雨无阻。每次回来,他总要带些“馋人”的东西:糖纸包着的糖块、装在小盒里的点心,还有新鲜而遥远的故事……从那时起,“石家庄”三个字,便时常萦绕在我的耳边和梦里。

  我十四岁那年秋天,父亲因摔伤入院,母亲赶去陪护。一个周末,我不知哪来的胆量,突发奇想要去石家庄看父亲。我骑着自行车,沿着国道,一路向北。百余里路程,两个来小时,路上停了好几歇,那时我才体会到,父亲就是这样经年累月地完成着家与城的往返。

  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这座城市。

  “红楼”转盘入城,向北,我穿梭在时宽时窄的平安大街。环宇电视机厂、长途汽车站、洞天影院、市第一招待所……父亲口中常常提及的这些地方,成了我识途认路的标志。我感到新鲜而兴奋,对一切陌生又熟悉。彼时的石家庄,是个如我一样未脱乡村气的孩子,说是“市”,倒更像一个颇为繁华的大城镇。

  多年后,我时常想起那次浮光掠影的经历,并感慨今昔的巨大对比。如今,当年的建筑很多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干净的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铺、树密花艳的绿化带。特别是交通的变化:公交延伸到城市周边,乡下老家也通了公交,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蹬自行车了。

  时间的脚步迈进新世纪的大门。这一年,父亲退休,我加入“城里人”行列,我和父亲就这样完成了与这座城市的接力。

  退休后的父亲,回到了乡下老家。开始几年,他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来一趟石家庄看我。我不想让他奔波,但父亲执拗得很。到我这儿后,父亲往往没坐一会儿就要走:“我到厂里去一趟……”我明白,他的心里一直装着这个厂子和这座城。

  时光荏苒。这些年,石家庄变化很大。我当年租住的城中村已化身高楼大厦,父亲所在的工厂等重工业企业已远离闹市。我亲眼目睹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生活好了,日子富了,我们利用空闲的时间,行走在这座飞快“奔跑”的城市。

  向北,驻足滹沱河畔,举目四野,清水碧,虫鸟鸣,花木绵延。河对岸,正定古城与石家庄隔河相望,河那边藏着历史,这边写着未来。

  向西,行驶在绿意葱茏的山前大道,村落摇身变为美丽的使者,用迷人的青山绿水、朴实的民风民俗、醇香的乡野美食,喜迎八方宾朋。

  向南,看赵州桥横跨洨水,千年依然。

  向东,现代化产业新城翘首昂姿,令人叹为观止,心生自豪。

  父亲的脚步没有停下。那天,他悄悄地体验了一次开通不久的地铁。回来后,他激动地说了一遍又一遍:“这地铁,那叫一个快啊,现在的石家庄,那叫一个大啊……”

  父亲老了,我也会渐渐老去。但我们的城市正青春,诚如作为市花的月季,年年月月,次第绽放,鲜艳娇翠,清香弥漫……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3日 20 版)
(责编:曹昆)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