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大通镇手工制秤人夏大明——

手工制秤 打磨校准(工匠绝活)

本报记者  徐  靖摄影报道

2020年07月16日05: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绝活看点】

  选料、包铜皮、定位、钻秤星……几十道工序,无论是位置、角度、力度,都不能有一点偏差。手工制秤是门冷手艺,需要笨功夫,坐得住、静得下。手工制秤世家第五代传人夏大明,钻研手工制秤工艺40年;在他心里,秤是工具,也是艺术,更是传承。

  

  走进沿江而建的安徽省铜陵市大通古镇澜溪老街,青石板路一路蜿蜒,伸向远方,沿街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徽派古民居随处可见,时间仿佛只是个数字,记录着岁月变迁,却没有改变这里的面貌。

  “叮叮当当……”夏大明(见图)坐在自家的店门口开始做秤了……夏大明戴着眼镜,弓着身子,坐在凳子上,用锤子对还未成型的秤杆轻轻敲击着,相比于街上的喧嚣,他的世界仿佛只有眼中这杆秤。屋内有一块褪色的招牌,上面写着“夏洪兴老秤行”,这是他家传了130多年的店号,而夏大明自己已经钻研手工制秤40年。店里挂满了大小不一的老秤,秤杆、秤砣,让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面看起来像是个老杆秤博物馆。

  手工制秤是个技术活,秤杆是一种名叫马尼康的原木。这种原木纹路细致、质地坚硬,能保证秤的矗直和不易变形。先根据需要,把秤杆刨圆、达到合适的尺寸,将毛刺处清理干净,然后在秤杆两头包上铜皮,让秤杆既坚固耐用,也更加美观。

  安装秤基是最难的,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定“叨口”。叨口,就是经过缜密测量之后,在秤杆上钻出的几个孔,有了叨口,也就区分出了基秤和怀秤,别看只是在秤杆上钻出几个小孔,每一下可都是功夫,位置、角度、大小,非下苦功训练不成。夏大明说:“叨口直接决定了整杆秤是否准确,必须要全神贯注,有一点点偏差,秤就不准。”

  在叨口安装上叨子后,秤杆就有了平衡点,接下来,要在秤杆上测量出每一斤每一两的位置做上标注。“手工制秤需要反复校准,才能尽可能减少误差。”夏大明说。然后,在标注好的刻度上钻出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

  如此一来,秤杆就基本完成,再经过打磨、清洗、打蜡,整个过程一共几十道工序,要花几个小时,容不得半点马虎。

  夏大明说,“做秤不仅是手艺活,更是良心活。要反复打磨,反复校准,每一道工序精益求精,为的就是不偏不倚,不多不少。”

  上世纪80年代,夏洪兴老秤行也曾风光过。夏大明回忆说,当时30斤的秤一天能卖十几杆,皖南几十家秤店无出其右。然而,随着电子秤的逐渐普及,手工制秤的老手艺逐渐没落了,夏大明年轻时兄弟5人,包括他在内,3人都做秤谋生;现如今,只剩下了他自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份手艺是好东西,要是在我这里丢了,太可惜了,舍不得。”夏大明说。

  近年来,随着大通镇旅游的开发,老街上渐渐有了人气,夏大明开始试着做些精致的小秤。“古人讲‘称心如意’,还有很多地方流行买秤送亲朋,是很好的祝福。”没想到,老店又有了新起色。

  夏大明今年62岁,他希望自己能做到70岁。如今,他有个心愿:希望能收个徒弟,将这门手艺继续传承下去……

  本版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16日 06 版)
(责编:牛镛、曹昆)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