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感知博物馆的厚重(新语)

陈圆圆

2020年08月03日04: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放慢脚步、深度参与,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与博物馆在更深维度建立连接

  

  打卡博物馆,是当下休闲游览的新方式,少不了拍照留念。打开手机摄像头,关掉闪光灯,匆匆对焦,按下快门,发条朋友圈分享,再走向下一件文物。这种“路人”模式的观展,虽然留下了影像纪念,但收获的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少有知识的沉潜。

  许多人还遇到过这样的苦恼,展品介绍里时不时蹦出诸如盉、簋、觚之类的生僻字,却并没有更多注解,只好“糊里糊涂”看下去。

  那么,如何与博物馆、与展品建立深度连接呢?吸引观众慕名而来的“文物美图”,给了我们启发。博物馆承载的历史很厚重,想要顺畅地邂逅这份厚重,需博物馆启迪引导,也需参观者用心感知。

  据统计,去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2.27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10亿+”释放出双重信号:一方面,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收获知识,在千百年前的文明信息中,找到属于当下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旺盛的游览需求也在倒逼博物馆创新设计布展理念,综合运用多种展陈方式讲好文物故事。展陈语言从最初说明牌式分类罗列,到精心编排叙事美学,再到“沉浸式”“体验式”服务,形式愈加丰盈。很多博物馆改变了单向的文化传播模式,注重参观者的感受,取得了良好效果。

  无论是单独一个展厅的展览,还是恢弘震撼的全景展览,把文物放在第一位的展览,永远是观众来到博物馆的理由。对参观者来说,放慢脚步、深度参与,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与博物馆在更深维度建立连接,才能体会到逛博物馆的获得感。在考古学家眼里,文物是记录历史和文明的载体;在摄影师眼里,文物是呈现视觉美感与艺术信息的“模特”;在游客眼中,文物是一份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亲近感。

  8月,大多数博物馆恢复正常开放时间,期待观众走进来,开启更多新知。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3日 12 版)
(责编:岳弘彬)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