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编灯人(追梦·传承)

本报记者  高  炳

2020年08月15日05: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王学坤在编织灯笼。
  本报记者 高 炳摄

  西安东郊白鹿原上,竹编灯笼远近闻名,已传承300余年。原上“编灯第一人”,当属王学坤。

  一片竹林,一把篾刀,一顶马扎,靠着这三样,80岁老汉王学坤编了70多年灯笼。

  戏灯夜游浪漫景

  驱车来到“灯笼村”灞桥孙家沟,王学坤的家就在鲸鱼沟边上。

  “小时候,鲸鱼沟里竹子又好又多。”王学坤精神矍铄,端来马扎,打开了话匣子。五六岁时,他接过父亲递来的竹篾,练得一身童子功。妻子张淑亚19岁嫁到孙家沟,编灯笼技艺也突飞猛进。

  “白天,一大家子在原上忙农活,晚上回到窑洞,大人娃娃们围着煤油灯坐一圈,开始编灯笼。破竹的、滚浆的,全家齐上阵。”张淑亚说。

  “白鹿原上的竹灯有各种样式,花瓶灯、星星灯……最常见的是火葫芦灯。”王学坤告诉记者,“老辈人有讲究,竹子四季常青,用它编的‘火葫芦’象征长寿富贵。”

  在关中民俗,红彤彤的灯笼是正月里舅家送给外甥最好的礼物。过了大年初五,关中道上的送灯队伍络绎不绝。夜幕降临,小孩嬉戏打闹,路上灯光点点,“戏灯夜游”曾是关中的浪漫一景。

  前些年,每到腊月底、正月初,是孙家沟人最忙的时候。张淑亚挑着竹筐卖灯笼,黎明鸡叫出发,下了沟,上了原,太阳挂在树梢时,能赶到集市上。200个精巧的火葫芦,一晌就卖光。

  “现如今,竹筐挑不动了。一到腊月底,临潼、富平一带的商贩,直接到村里批量收购。”王学坤看着老伴笑道,“时代不同了,我俩喜爱编灯却没变,一天不编都不行。”

  14步骤见真章

  “所有制作流程,可分为14步:选竹、破竹、泡竹、破篾、起篾、划篾、盘篾、分篾(捻篾)、编织、收口、烘烤、捏圆、滚浆、糊纸。”王学坤介绍,“其中最难的,是破篾、起篾、划篾。我到22岁才开始上手学这几步。”

  鲸鱼沟里,两年生竹子较合适,竹节至少1尺长。以每两个竹节为单位,王学坤先用篾刀把它们破成细长竹条,每条约1厘米宽、2毫米厚。

  “下面环节最讲究精细。”王学坤戴上老花镜,左手固定竹条,右手拿着篾刀,将竹条从中间分为两层、四层,再将宽度分为两半……在变细的竹篾上轻轻一划,用牙咬住划开的竹篾并均匀扯下去,瞬间扯出很多根如同细挂面一般的篾丝,令人叫绝。

  “掌握篾刀的力度靠的是经验与手感,这步决定了篾丝的厚度。”在王学坤看来,太厚则灯笼硬,容易被折断;太薄则灯笼软,没有精气神,“最关键的这几步,需要悟性与训练。”

  灯笼由15条竹篾交错盘在一起,形成杯口大的圆底。王学坤将篾丝一一分捻开,交错穿插编织,手劲均匀。收口处,他把多余的篾丝编插进灯笼内部,确保表面光滑无痕。

  “这些成形的竹篾灯,在火炉边烘烤、捏圆,就能达到理想形状。”王学坤说,把灯笼中间部分放在浆糊里滚一圈,再糊上10厘米宽的红纸,灯笼就做好了。“我和老伴一个划篾一个编,配合很默契。听着广播唱秦腔,说笑着把活就干了。”

  希望在娃娃身上

  数百年来,竹篾子灯笼,成为白鹿原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2007年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王学坤和老伴而言,除了各式灯笼,他们的绝活可不少:编笼,编筐,编筛子、竹帘子、竹帽子……岁月沉淀下来的,全是老手艺。跟老人学艺的侄孙王少波今年40岁,是王家的第九代传人。这几年,他在离家不远的白鹿仓景区非遗街上,开了一家“竹编灯笼”铺子。

  “现在春节舅家送灯,多送带音乐的电子灯。传统的竹编灯笼需要新创意。”王少波的店铺里,竹编小物件儿琳琅满目,最显眼的要数“灯笼台灯”,细细的竹篾呈放射状,极具设计感;“灯笼花篮”也受到青年人喜爱……

  在王学坤看来,仅靠家传,难成气候,“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认可、喜欢、从事这门传统手艺。”这些年,王学坤和老伴参加了400多场公益非遗展演。“我们最高兴的是进初中课堂,小朋友全凑了上来,围了一圈。”

  前年暑假,一批上海小学生来到白鹿原,在王学坤家里学编灯,乐坏了老两口。两天时间,十几个孩子从砍竹子开始,体验每一道工序。“临走前,每个孩子都编了一个小竹灯,高兴地带回家了。”王学坤说,“老手艺的希望,就在娃娃们身上。”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5日 05 版)
(责编:马昌)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