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龙南风景。 |
龙南市,地处江西之南,溪流纵横,景色秀美。
如今,龙南有一个温暖的模式闻名在外,正造福百姓,惠及乡里。这就是龙南“扶贫车间带动模式”。
这个模式,来源于龙南的就业扶贫福利厂,一个帮助身患残疾的贫困群众就业脱贫的公益性企业,主要生产服装和简单日用品。
而这个温暖的故事,要从这个工厂说起。
一
工厂刚成立时,厂长廖家利遇到过一件难事。
一位扶贫干部找到他,说一个贫困户家的丈夫,希望能让他妻子也来厂里上班。廖家利一听便说,可以啊,来吧。可扶贫干部却有些犯难,“他妻子有点特殊。”“咱是福利厂,特殊也不怕,只要没完全丧失劳动力就行。”廖家利笑笑说。这位干部继续讲,她身体没毛病,可就是两个字——太懒!廖家利一听,心里有数了,说没关系,让她来吧。
这女子叫小沈,当时三十岁,夫家是南亨乡的。嫁过来后,整天不是蹲墙根儿晒太阳,就是在村里东游西逛。别说干农活儿,家里连灶屋都懒得进。
小沈刚来厂里三天,就出了名。在工位上,别人都在低头干活儿,紧张忙碌,她却坐在那儿发呆,也不说话,工具掉到地上都懒得去捡。可到了吃饭时间,铃一响,她比谁跑得都快,总是头一个冲到食堂。做饭的凌师傅看不下去,来找廖家利,摇着头说,这可真稀奇,她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的饭量,吃得多,却听说不干活儿,这哪像话啊?
廖家利听了,笑笑说,没关系,给她点时间。
其实这时候,廖家利已经在和班组长廖倩影商量这件事了。
廖倩影身为班组长,每天跟各种工人打交道,在管理上比较有经验。她先不动声色地接近小沈,一点一点地跟她聊天:你看,身患残疾的同事们都在认真干活儿,咱们好手好脚的,更应该好好努力,干得更好才对啊。廖倩影这样说,也是想试着刺激她。看着神色,估计小沈听进去了。廖倩影趁热打铁,咱先试试?你肯定没问题,一定能干得好!
小沈听了,点点头,答应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小沈开始学会一些简单的制衣技术。这时,廖倩影又安排一个有残疾的工人和她在一组互帮互学。这下子,激起了小沈的责任感,为了能帮助分在一组的工友,她的手脚更勤快了。
小沈就像换了一个人,一门心思扎在工位上。过去总是头一个去食堂,现在有几次因专注工作,差点误了吃饭。
没过多久,小沈因为工作积极,被评为车间的“岗位能手”。车间的同事说她脱胎换骨,完全变了一个人。小沈偷偷对廖倩影说,我过去懒,那是因为没心思做事,心里总埋怨眼前的穷日子,打不起精神来。可自从来到咱厂里,我才发现,工友个个都那么努力,这日子有意思、生活有奔头着呢!
二
市就业局局长刘明亮说,就业扶贫福利厂是一个特殊企业,和生产经营比起来,安全管理是更棘手的问题。
厂里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东江乡的黄美华是位聋哑人。据说四十五岁前,基本没离开过村子周边,更不要说到市里了。自从来到福利厂,平时就住在宿舍,每逢周五,家人或帮扶干部来厂里接她回家,周一早晨再回来。
出事是在一个周一的早晨。那天,已经到了上班时间,眼看过了9点,黄美华还没到岗。正在厂里巡查的刘明亮一听这事,赶紧给她家里打电话。家人说,早晨临时有事,就没送她,想着这来回路应该早已熟悉,就让她自己来。出来一个多小时,应该早到了。刘明亮一听,更加着急,立刻报警,又组织人手分头寻找。可大家把她必经的路线都找了一遍,还是没找到,于是又扩大范围找。最终,在离厂不远的一个山岗上,找到了黄美华。她迷了路,正一个人蹲在路边哭。好在有惊无险,刘明亮这才长长出了一口气。
经过这件事,刘明亮和廖家利对全厂工人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竟有将近一半的工人不熟悉来厂的路。这样可不行,安全出行的措施必须跟上。从此,厂里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平时出厂,必须三人以上,而且必须要有请假手续。这近百名有残疾的工人,要由管理人员结对管护,负责安全往返。刘明亮还找到市里的电信部门,专门设计了一种装有GPS定位芯片的特殊厂牌,有紧急呼叫和迅速定位的功能。当员工外出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按一下功能键,就能给家属、班组长和厂里的保安室同时发出三个短信。根据呼叫信息,确定的具体位置可以精确到三米以内。当这两百多个特殊厂牌发到工人手里,不光工人,家属也很感动。黄美华的丈夫拿着厂牌说,这份心真是千金难买!
刘明亮和廖家利深知,就业扶贫福利厂的员工是特殊的贫困群体,所以需要更细心,更有耐心,对他们更加关心。
福利厂的工人,平时工作期间,吃住都在厂里,食堂每天免费提供三餐。刚建厂时,一个周末,按常理说工人都该回家了。但廖家利巡查宿舍时发现,宿舍里很多人没走。清点一下,竟有十几个人。一问才知道,没走的大都是单身汉,回去也是自己一个人,不如待在厂里舒服,也热闹。廖家利立刻把食堂师傅叫来,洗米做饭,周末继续开伙。从这以后,食堂的灶火周末也没熄过。
三
廖家利管理厂子这几年,越来越感到责任重大。为了更好地推动厂子发展,廖家利在人才培养、薪资制度等方面,花了很大心思。
他为全厂两百多名工人设计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工人们持有残疾证的有近六十人,其中还有十九位聋哑人,再加上智力障碍与文化水平低,没有完整劳动力的工人,几乎占总数的一半。管理团队就把工作岗位按难易程度分为十个等级,然后对每个工人进行评估,再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年龄偏大的,安排在插花车间;手脚麻利的,安排到制衣车间。
福利厂依照“按劳取酬,企业保底”的原则,对工人实行计件工资,鼓励工人凭自己的能力多劳多得。对劳动能力较差的工人还实行二次利润分配。到年底,企业拿出利润再分配一次,确保每个工人达到最低工资标准以上。当初刚建厂时招收的两百多名贫困人员,现在绝大部分人都已学会一定的技能,他们靠自己的劳动,摘掉了贫困帽子。
很多工人,不声不响地把自己的全部家当搬到厂里。这意味着,他们已经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这个企业,把这个厂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到关键时候,干劲和热情就会彻底激发出来。
有一次,厂里接了一份难得的大订单,全厂上下都很兴奋。正要大干一番,却未想到,突然停电了!按原计划,第二天早晨8点以前,所有货物必须装箱,这样才能赶运到深圳的码头装船。赶不上时间,只能走空运,成本就要大大提高,企业的损失至少要在八万元以上。廖家利已经做好走空运的心理准备,可就在这时,工人们一起来找廖家利,说厂里的损失就是大伙儿的损失。一个工人说,我们商量好了,晚上不睡了,等来电以后,连夜加班赶出这批订单。
工人的话,让廖家利心里升起一股暖意。
这个晚上,来电后厂里一片灯火通明。所有工人都自发地在生产线上忙碌,埋头认真做工。廖家利来到车间,看到这个情景,感动得流下眼泪。他立刻去食堂,组织厨师,为工人们准备宵夜,又劝体弱的工人早些回宿舍休息。但没有一个人肯回去。就这样一直干到第二天早晨6点,全部货物提前两个小时顺利装车。
拿出这个厂的花名册,会发现有两本。一本是在职人员名单,人数是二百五十六人;另一本是离职人员名单,有二百四十五人。这些离职的人,去了哪儿呢?
刘明亮说,除了少数回家务农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由于学会了一门技术,或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已经被输送到别的企业去了。
比如小沈,在福利厂工作,掌握了熟练的技能。后来很多企业招聘熟练技工,刘明亮看她已经完全符合应招条件,就推荐她到更好的企业去工作。小沈每月的收入也大大增加。
廖家利和刘明亮还专门建立一个微信群,把工业园区五十多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拉进群,便于推荐福利厂的工人。有人感到奇怪,福利厂花这样大的精力,才把这些贫困人员培养成生产骨干。刚能挑大梁,不想办法留住他们,反而主动推荐他们到别的地方工作,这是图什么呢?
刘明亮说,我们办这个就业扶贫福利厂的宗旨,就是要通过就业,帮助贫困人群,特别是这个特殊的贫困人群脱贫。让他们学到成熟的技能,再推送到更好的就业单位,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然后再吸纳、再培训、再推送。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在龙南,在就业扶贫福利厂,我感到一股真切的暖意,在体内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