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共艺术促进城市文化生长(城市更新,艺术何为?)

王  中

2020年08月30日05: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位于北京地铁八号线南锣鼓巷站站厅层的公共艺术作品《北京·记忆》。

  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层西南指廊的公共艺术作品《花语》。

  位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三层南指廊端头的公共艺术作品《爱》。

  位于郑州东风渠滨河公园的“1904公园”火车主题雕塑之一。

  城市建设的独特性,与城市特有的文化息息相关。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可以说,中国的城市转型发展正在步入“美学时代”,人们对“美的城市”的追求、对艺术化生存方式的探索从未停止。

  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强调城市整体设计的关键作用,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艺术为门径的城市设计实践也日益增多。“艺术导向的城市设计(AUD)”和“软城市”理念的提出,便旨在用艺术思维和城市设计激活、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以“艺术塑造城市”为指向,构建怡人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讲述故事  传播记忆

  公共艺术,是将艺术植入公共生活土壤、对城市文化有生发作用的“种子”。

  以《北京·记忆》为例。这件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北京地铁八号线南锣鼓巷站站厅层。作为北京地铁线网的重点站,其公共艺术创作必然要彰显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重现鲜活的北京记忆的同时,更加注重艺术的延展价值,让作品讲述城市动人故事,传承城市创新精神,绽放城市友善表情。《北京·记忆》由4000余个琉璃铸造的单元立方体拼贴而成,用剪影的形式表现了富有老北京特色的人物和场景。每个琉璃块中都珍藏着由生活在北京的人提供的一个老物件,它可能是一枚纪念徽章,一张粮票,一个顶针,一条珠串,一张黑白老照片……一个个时代缩影,在不经意间便勾起人们对北京的温暖记忆。创作者还在临近的琉璃块中加入可供手机扫描的二维码,大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阅读关于该物件的介绍及其背后故事,让城市记忆以动态的方式保存、流传,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与回忆,激发市民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归属感,让各地乘客爱上这座城市、留下美好记忆,使大众成为艺术的参与者。

  南锣鼓巷站公共艺术的呈现,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是老物件的采集过程,在这个一直持续的开放式征集过程中,众多零散的个体记忆被集合,最终升华为城市的集体记忆,并通过作品的多元传播延伸成“传递性回忆”。

  再如位于郑州东风渠滨河公园里的一组火车主题雕塑“1904公园”。“1904”本是一个年份,用它来命名,具有特殊的意义——自从1904年第一辆蒸汽机车驶到这里,小小郑县便逐步发展成交通枢纽郑州,是火车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参考当年郑县车站的老照片,运用现代的钢架体复原的车站轮廓,成为一个框架,框架周围有许多赶车、等车的人,一如1904年的郑县站。这些写实雕塑,把观者带到那个年代,与历史对话。这里也有很多与大众互动的有趣雕塑,比如铁轨上的《轧道车》、火车头雕塑等。系列主题雕塑,如同一条记忆长廊,将郑州的历史与现在连接在一起,让人们记住郑州这段历史,望向充满活力的未来。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公共艺术应进一步强化地域识别性和互动参与性,将公共空间、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场域,成为集艺术、公共文化、社会话题、市民互动、媒体传播于一身的新型艺术载体。

  美育空间 人文滋养

  公共艺术激活的城市空间,堪称承载美育功能的“美术馆”——艺术作为纽带,连接人们的生活,使城市文化具有生长性,不仅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大众审美水平,还以人文精神滋养民族品格。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整体规划的目标,便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美术馆”。“人文机场”的建设是历史赋予的重托。作为彰显人文机场最直观、最显现的载体,公共艺术的延展价值在于培育机场的文化创新力和文化生长力,塑造机场独特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内涵,从而提升机场美誉度。

  人文机场的营造,采用艺术+交互(公共艺术)、艺术+功能(艺术化设施)、艺术+计划(遗产活化)、艺术+平台(天空美术馆)的方式,让新机场充满人性关怀、拥有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机场空间和建筑紧密结合,成为既反映传统文化又注重人文精神的场所——

  当你点击《舷窗》屏幕上的图标,可以实时观看中国美景;当你经过国际到达通道,两幅体现宋画意境的数字长卷《归鸟集》上的鸟儿会起飞、跟随,迎八方来客,作品画面还会随季节、天气变化;当你在《意园》采用亚克力管制作的“竹林”旁游走,明暗随时间渐变,似穿林驱雾,激活游园体验;当你抬头远望,会看到兼具遮阳功能的艺术化设施《花语》,随着音乐律动开合,根据日照实时调整大小,自动调节光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二期规划,还将呈现“天空美术馆”,其定位是成为中国艺术展示的窗口、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展现文化自信的舞台。

  公共艺术的建设,是一种精神映照下的社会行为,它不仅仅包括物理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还强调艺术的孵化作用和生长性,并力求对城市文化品格、城市活力以及城市人文精神带来富有创新价值的推动。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公共”的,也绝不仅仅因为它的设置地点在公共场所,而是因为它把“公共”的概念作为一种对象,针对“公共”提出或回答问题。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空间中的物化的构筑体,它还是展演、计划、节日、偶发或派生城市故事的城市文化精神的催化剂。

  公共艺术是植入城市的文化“种子”,大众是公共艺术“萌发”“生长”过程的参与者。公共艺术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型取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希望更多城市通过一面墙、一座雕塑、一条街道,让城市的历史长河流动起来,让人感受到城市文化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希望公共艺术播下的种子,伴随着城市文化的拔节声,发芽、生长。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30日 08 版)
(责编:牛镛)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