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的另一种漫记

红  孩

2020年09月17日07:5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肖云儒是我非常尊敬的学者型作家、评论家,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散文贵在形散神不散”,至今仍影响着中国文坛。上世纪90年代后,他专注于研究中国西部文化。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他的目光又从中国西部扩展到整个丝绸之路乃至世界。

  2014年到2017年,肖云儒3次随“丝绸之路万里行”采风团采风,共计30个国家,总行程8万里。第一次去时他已72岁。

  作为报纸副刊编辑,我深知这条大鱼必须抓住,于是约他写稿。因为是师友,对我的索稿,肖老师无法拒绝。看着肖老师的文章,我不由想到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红军长征是一路走一路探寻中国革命的未来方向,而丝路万里行的意义在于,改革开放30年后,只有让中国和世界相互了解,最终才能达到和合与共、共同繁荣。

  不同于张骞、唐僧、徐霞客和马可·波罗,肖云儒的西行漫记是散文化、随笔化的,也可以当作游记。传统的游记,强调的是纪实性,即所谓的确定性,大多只记录自然的山水、古建寺庙,而很少进行文化的思考和中西文化的比较。

  肖云儒3次采风收获的上百篇见闻札记汇集成《八万里丝路云和月》一书,不论是写人记事,无一不是真实的在场,其确定性不容怀疑。选择去几次、取哪条路线、去几个国家,这是确定的;但到了那里,发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则是不确定的。我很佩服肖云儒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看到的虽然很多是公共的东西,却每每能从细节中找到触动自己心弦的瞬间。

  在本书序言和后记中,作者将中国西部文化、整个丝路文化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时空比较。这些研究成果是他在大量阅读中外史料、不辞辛苦多次行走获得第一手实证经验中逐步形成的。

  2017年,在匈牙利茜茜公主行宫召开的文化经济论坛上,肖云儒为3次丝路万里采风做了总结:“3年前第一次走丝路,我的感觉是‘三热’:丝路在各国很热乎,丝路上的人很热情,丝路经济开始热销。两年前走丝路,我的感觉是‘三知道’:不走出中国咋知道中国好,不走向世界咋知道世界小,不走进丝路咋知道千年丝路情未了。第三次丝路之旅,我的感受有了延伸,变成了‘三趋向’和‘三心’。三趋向指认识正趋向于成熟,企业正趋向于稳定,市场正趋向于拓展。三心指政府很上心,企业很用心,老百姓很开心。”

  我不由想到他写在书中的一段见闻:车队在塞尔维亚、马其顿边境地区一个村庄休息,一位开小店的老人乔瓦尼先生见我们蹲在路边吃方便面,便跑来热心地给我们烧开水,送来自酿葡萄酒。他说,他希望中欧陆海快线能够修一些支线,把更多的山区带动起来。这,或许是最好的也是最有力的佐证。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责编:刘颖颖、丁涛)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