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磨中让古剑焕发新生(追梦)

本报记者  史自强

2020年10月10日05: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闫民工作室中的研磨工具。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

  闫民(前)和儿子在研磨刀具。
  本报记者 史自强摄

  古玩市场、博物馆、名胜古迹……有古兵器出现的地方,就有闫民的身影。闫民是河北石家庄的兵器爱好者,他苦心钻研研磨技艺,为的是让锈迹斑斑的蒙尘剑戟,重新绽放光芒。

  闫民的工作室藏在石家庄市新华区一排临街的门脸中。走进十多平方米的空间,看着墙上挂满的不同朝代的刀枪剑戟,犹如在历史剧中穿梭。

  “我爷爷是兵器匠,我父亲继承了爷爷的打铁手艺,不仅能为乡亲们打点农具,还喜欢收集老物件。”闫民说,他先跟着父亲学会了铁匠手艺,早年曾在车间了解到蜡模铸造、沙模铸造等工艺手法,为他从事兵器的修复保护工作打下基础。

  “兵器一旦生锈,随着锈蚀程度加深,就会慢慢毁掉。”闫民说,“但如果及早磨掉锈迹,上油维护,可完好保存上百年。磨去锈迹,恢复刀剑原有的锋芒,触碰其背后的历史,令人着迷。”

  与机器研磨相比,手艺人的人工研磨,在磨掉锈迹的同时,通过精细处理,可以保留兵器上原有的细小凹槽和纹理,最大限度还原兵器的初始面貌。

  “研磨属于‘减法修复’,必须慎重再慎重。因为有些东西一旦磨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闫民说。

  研磨一把保存尚好的刀剑,一般需要用到9种磨石细细打磨。经过粗磨、精磨、压光、油研等步骤,闫民手中的工具,也从240目的粗糙磨石,逐渐过渡到手感绵滑、薄如蝉翼的15000目细砂纸。

  “最后一阶段的打磨,要将0.2毫米的细磨石或者细砂纸,剪成1厘米见方的小四方块,然后沿着剑身仔细打磨至少三四次,让剑身原本的纹理显现出来。”闫民说。

  曾有一把民间收藏的战国时期的铁剑被交到闫民手中。为了清除剑身上大大小小的锈泡,他先用针头一个个挑破,之后再把磨石切割成1厘米到2厘米的石片,反复推磨刃身,再用专用的矿物油和各种金属粉末,调和成一定比例的混合物,用棉花蘸着,对兵器进行细细推磨。前后研磨半年多,曾经锈蚀斑斑的古剑最终焕发新生,纹路清晰细腻,刃光可鉴人。

  研磨时,闫民从未戴过手套。“研磨要用手去触摸,用心体会。磨到不同部位,会有不同的声响,不同的感觉。”他说。

  早些年,闫民在网上加入了一些同好者论坛,昵称为“刀匠”。随着他的人气渐长,不时有外地的爱好者慕名前来,交流知识,共赏藏品,讨教技艺。“知己越来越多,着实是很幸福的事。”闫民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0日 05 版)
(责编:马昌)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