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千垛万种情

赵安华

2020年10月10日05: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湖垛,顾名思义,一湖水艳千垛田。它就像荷花的花瓣,散落在万顷碧波的水面上。远远望去,水天相接,曲水弯弯,一处一景,一垛一奇。这是苏北里下河地区特有的风情,也是我儿时的记忆,难忘的乡愁。

  家乡江苏建湖,以大垛、小垛、张家垛、李家垛等垛子命名的村庄比比皆是。儿时,我就是生活在充满水乡风情的垛子上。因为这个垛子大,所以很早以前就被人们直接以湖垛命名,后来这里成了建湖县城的所在地。小的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说起湖垛形成的故事。千年以前,这里曾有一片漾漾的湖水,湖水流向东临的黄海,慢慢回落,淤泥形成了一个一个的土垛子。垛子在水中若隐若现,长满芦苇等水生植物。再后来,慢慢就成了一块一块的垛田。

  离建湖县城西侧十几公里,有个叫九龙口的乡镇,可以领略湖和垛自然天成的水乡原生态风光。在那一眼望不到边的宽阔水面上,散落着无数个长满芦苇的垛子。芦苇在风中摇曳婆娑的身姿,发出沙沙的响声。它们连成一片,好似美丽的青纱帐。如果从高处望去,湖面上如有一条条巨龙盘旋,好不壮观。摇着一只小船,悠悠穿行在湖垛中间,仿佛走进了绿色的迷宫。行进在水面上,呼吸着空气中飘来的荷香,那一刻,仿佛可以忘记所有的忧愁。

  据资料记载,数百年前,勤劳智慧的里下河地区人民,受到湖中自然形成垛子的启发,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使其一方一方堆积如垛,成为可以耕作的垛田。人们在垛田上种蔬菜、水稻和麦子等多类作物,满足温饱。通过不断整合改良,久而久之,大块大块的田地就出现了,后来这里发展成为重要的粮仓。与建湖相毗邻的兴化,至今仍保留着一处知名的垛田奇观。每当阳春三月,百花齐放的季节,千垛成景,被水包围的垛田上油菜花盛开,金黄灿灿,前来观赏的人们无不陶醉。诗人们给这般美景不吝留下了“河有万花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赞誉。

  长年在湖垛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喜欢水,也懂水性。这已经成为水乡人的一种生存技能。童年时,我常常看到老艄公们自如地挥动着手中的双桨,用力划拨,船随着桨声的节奏向前行。此时,人和船、桨仿佛已经合为一体。他们划桨时常常哼着号子,那自得其乐、美滋滋的样子,让我一直难忘。那时,我也曾试图去学划桨,但总是掌握不好发力的点,桨在手中,船却不听话。为了学会划桨,我甚至跟父亲要钱买了几包烟,送给那位我最钦佩的老艄公,向他当面请教。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没有学会划桨。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感到几分遗憾。

  那次,我又回到家乡,回到湖垛上,再见九龙口,如鲠在喉,心头涌出一段文字:冰河消融又见春,千层波里寻桨声;芦荡青青已是夏,青纱帐里传桨声;艄公号子喊出秋,大雁南去听桨声;飞雪飘飘迎来冬,船靠岸边忆桨声。家住河东十里外,一年四季有桨声;故乡风情千万种,水韵悠悠最传神……

  如今的家乡,水网纵横,到处都是垛垛相连而成的田地,田在水中,水围田地。在空中鸟瞰,仿佛是一幅幅水墨画,美不胜收。近些年来,江苏省将建湖及里下河地区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区域,当地正着力保护生态、留住乡愁,不让垛田消失。美丽的垛田,承载着人们不尽的乡愁,更寄托着人们对家乡建设的美好憧憬。


  《 人民日报 》( 2020年10月10日 08 版)
(责编:马昌)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4. 全国就业人员达7.5亿
  5.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