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海报 |
在2020服贸会文化服务专题展丰台展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戏曲机器人给观众献上精彩的“戏舞”,吸引了众多爱好者和小朋友的关注。 |
观众在2020服贸会文化服务专题展区翻阅图书。 |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
梳理“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总结“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对汇聚起未来五年文化产业发展的乘风破浪之势大有裨益。
总体规模迎来飞跃
经济在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开关被触发,其总体规模在“十三五”时期迎来了飞跃。迅速增长是这五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最明显的标签。
从市场主体状况来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10.3万个,与上次普查相比,法人单位数增长了129%,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二线城市的各类文化企业吸纳了大量适龄劳动人口。
从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相关产业增加值来说,截至2020年上半年,中国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5.9万家,较之2016年约增长9000家。优质企业的大幅增加,带动了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在“十三五”期间连续保持10%以上的年均增长幅度,实现了文化产业GDP贡献率的大幅提升——从2015年到2018年,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从2.7万亿元增长到4.1万亿元,增长近50%。
从对外文化贸易来说,“十三五”时期亦是波澜壮阔的五年。2015年,由于出口额降低,导致当年进出口总额减少,贸易差额陡升。经过五年的结构性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已重新回到正轨,进出口额、出口额均回到历史性高位,进口增长、出口增长、总额增长均回到10%左右的良性增长区间,数字出版、玩具、乐器、工艺品等优势文化产品和服务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以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为基础,中国文化企业也在海外市场奋力进取、整合资源。例如全面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网游,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自主研发网络游戏海外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翻了一番,从53.1亿美元增长至111.9亿美元,期间最低增长率也保持在14.5%,在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等游戏业大国站稳脚跟。又如浙江中南卡通,自2005年以来已向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累计出口国产原创内容总时长超过8000小时,2018年出口动画超过1.8万分钟,并于“十三五”初期搭建外语动画片库,打造出全球范围内富有影响力的动漫发行平台,提升了中国动画业的国际竞争力。
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增长的主线,文化产业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不断转变发展方式、适应新发展需求。
“十三五”期间,居民收入及消费中用于文化、教育、体育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文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在文化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新业态、新模式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夯实了良好产业基础。
同时,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商标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均有明显改观,创新创业及营商环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此外,金融工具和各界资本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在持续增加,北京文投、上海文投、广东文投、江苏文投、陕西文投等地方国有资本运营管理平台相继加大用于文旅产业发展的资管规模;制度改革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乃至外资开始入场布局文化产业,郎园、德必、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等优质文化投资运营方,在“十三五”期间也逐渐崭露头角,吸引、服务和孵化了众多的优质文化企业。
需求的增加、产业生态的改善、资本投入的发力,使得“十三五”时期中国文化产业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高峰。例如,《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大江大河》《庆余年》等诸多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面世,有效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2017年,中国银幕数超过4.5万块,跃居世界第一;由于疫情防控有效,中国电影票房于今年超过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自2015年以来,中国连续成为全球游戏年度收入最高的国家,腾讯问鼎全球最大的游戏公司宝座。
优质文艺作品涌现频率的提升,折射出“十三五”期间中国文化产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同样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数字文化产业持续发力
科技变革为文化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开辟出数字文化产业的中国品牌,体现出中国的后发优势。
从3G到5G,从大设备到云技术,从自动化到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不断迭代、新场景的应用部署、新基建的全面铺开,使得供给和需求关系的有效匹配、精确对接成为可能。
新技术带来了新需求和新的消费习惯,与“Z世代”一同成长的广大消费者,已经充分适应了数字技术对内容供应带来的变革。统计显示,在疫情影响尤为明显的今年一季度,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逆势突围,取得近两成的快速增长,足见消费者对于优质数字文化内容和服务的需求之旺盛。同时,生产者能否迅速调整组织模式、利用好新技术开发产品,也决定了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企业的发展高度。
如今,居民生活习惯的线上化程度大幅提高,数字文化产业正处在进一步跃升的前夕,生产和消费习惯变革的帷幕已经拉开。
例如,短视频自2016年出现以来,至今已覆盖近7亿国内用户,特别是在今年春节期间,月活用户增长显著。用户的每日使用时长也与日俱增,其传播价值、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都在不断兑现,衍生出形态各异、层次丰富的内容和模式。又如,“云博物馆”“云旅游”“云展览”“云音乐会”等现象近年来不断涌现,利用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消弭空间条件对于消费者参与热情的约束,极大地释放了商业活力。今年的服贸会也设置了云上展厅,5000余家企业在云上搭建展台,随时随地触手可及地提供展陈、咨询和合作服务。
(作者范周系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宋立夫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