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经典创造传播的历程(序与跋)

张安东

2020年12月22日05: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永远的〈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黄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十几年前,《黄河大合唱》早已成为中国文艺的经典,但相比之下,对于作品的研究,还缺少一个专集。喜爱这部作品的人们,包括指挥、独唱演员和合唱队员,找谱子都很难,更不要说了解作品创作的真实过程,研究分析其传承发展和艺术成就。为了让有兴趣了解这部作品和这段历史的人们有真实和专业的文字可以查阅了解,《〈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应运而生。

  从那时起到今天,又过去了20多年。经历《黄河大合唱》创作与首演的前辈们都已不在了。而《黄河大合唱》在今天,依然演出不辍、传唱不已。《〈黄河大合唱〉纵横谈》也成为研究这部经典的重要资料。我们在纪念《黄河大合唱》诞生与首演80周年之际,循着前辈的脚印,再次编辑一本40万字的《永远的〈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本书集纳后辈音乐家、专家、学者、演出参与者的论文、散文40余篇,对作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加广泛的记叙,按照光未然在20年前的序言中提到的“纵”“横”“深”三个方向,向读者展示《黄河大合唱》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演出记录。

  纵向上,也就是在作者和作品历史研究上,20年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几篇海外研究者的文章值得关注。横向上,即作品被传唱演出的记录上,本书也在继承《〈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基础上,取得新的成果。深度上,关于作品的艺术分析与研究,更为丰富和全面,本书在音乐文学、音乐理论、作曲理论、表演技法等多方面都有专门的深入论述。

  《黄河大合唱》为抗战救亡而生,为战地宣传而歌,抗战胜利后则一次次为纪念历史、响应时代而奏响,在音乐厅演出、在大众舞台歌唱。经过越来越广泛的演出传唱、越来越火热的激情推动,《黄河大合唱》已成为崇高的精神象征。这部大型合唱作品已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硝烟散尽、凯歌奏响后的和平年代,它激情的歌声早已生长在普通百姓的心里,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经典,一代代传承至今。

  研究者们基于对这部作品的热爱,为了探究历史与艺术的真谛,开始了多年的研究探索。这些努力与付出,为我们今天的传承之路点亮了火把。我们在此分门别类,梳理脉络,让有心了解作品的人们,更清晰地看到这片研究园地的概貌和其中更深层的逻辑关联。

  为了让《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和传承,从自发的、淳朴的民族情怀的表达,升华到比较系统的、更加清晰的历史总结与理论研究,我们接受多种观点,同时保持严谨态度,精挑细选根基扎实的文章,力求达到兼收并蓄,尽可能多面地体现目前对《黄河大合唱》的研究和记录。

  我们能感到肩上这份传承的责任。《黄河大合唱》演出传唱愈加繁盛,学术研究也愈加深入。我们会积极见证和参与更加激动人心的未来,也寄希望于年轻一代,编辑出下一部,再下一部品质高尚、学术精深、内容深广的续本。

  (此文为《永远的〈黄河大合唱〉纵横谈续编》一书序言,本版有删节。)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22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

推荐阅读

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坚定文化自信 展现中国底气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6年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我国的文艺创作走向空前繁荣。展望“十四五”,新时代的文艺必将继续全面开花,结出累累硕果,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详细】

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如何打造脱贫攻坚题材文学精品? 人民网文娱部邀请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研究员何向阳,贵州省文联、作协主席欧阳黔森,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为我们讲述“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的历程和收获,分享创作心得和感悟。 【详细】

精彩推荐

视频新闻

  1. 2020奔跑瞬间盘点,哪个触动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国人
  3. 旅客心脏不适 乘务员跪地40分钟守护

热点排行

  1. 王守信任广东省委常委
  2. 普洱市委丽江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
  3. 在这里,读懂“伟大的开端”——中共一大…
  4. 诱导性报道损害自身公信力(钟声)
  5. 激发短视频的正向社会价值(人民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