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誠如馮小剛所言,“隻有在路上通過採訪,深入不斷地了解,才能接近事實真相”。
那麼,事實真相究竟怎樣?
昨天的新聞,今天的歷史。讓我們一同回溯當時中外記者突破重重封鎖所報道的“一九四二”──
比如美國《時代》周刊駐亞洲特派記者白修德,1942年10月發表 《十萬火急大逃亡》,1943年3月刊載實地考察報道《等待收成》,晚年回憶錄中稱“在我所有的記憶中,河南大災荒是最為刻骨銘心的”﹔
又如重慶《大公報》時任河南戰地記者的張高峰,1943年2月1日發表通訊 《豫災實錄》(原名《飢餓的河南》),社長王芸生次日發表社評《看重慶,念中原!》,旋即《大公報》被勒令停刊3天,張高峰被以“共黨嫌疑”逮捕﹔
再如河南南陽有 “小公報”之譽的民營小報《前鋒報》,以驚人膽識於1943年接連發表了10多篇災區系列通訊和約百篇呼吁救災的社評、時評,涉及范圍更廣,報道時間更長,並在當年5月將該系列通訊匯集成冊為《豫災剪影》出版,社長李靜之作序稱出書目的是“使遠方人,后代人,借以明了河南災情的實相,並替國家保存幾片段史料”。
除此,幾乎再無新聞記錄。
【二】
宋致新的母親宋映雪今年100歲,對往日記憶最不模糊的,當屬“一九四二”。這段她親身見証的歷史,她反復說,說了不知多少遍。
宋致新的兄長趙致真為科普作家、武漢電視台原台長,現今流傳國內的美國記者白修德的豫災報道,均由他翻譯成中文。
宋致新,湖北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員,她傾盡心力編著的《1942:河南大飢荒》於2005年出版,搜集了白修德、《大公報》、《前鋒報》幾乎所有相關文章,該書增補版下個月將問世。
而宋致新的父親趙悔深,又名李蕤,即為通訊集《豫災剪影》的記者“流螢”:騎著一輛借來的舊自行車,從1943年3月25日至4月20日,自洛陽沿隴海線東行,實地採訪了災情嚴重的偃師、鞏縣、汜水、廣武、鄭州等地,寫出10多篇翔實通訊。
這家人是河南人。
全世界,恐怕再尋不著另一個家庭,與“一九四二”如此接近。
【三】
“中國記者沒有缺席。”宋致新說。
1942年12月,《前鋒報》收到一篇災情來稿,題為《無盡長的死亡線》。作者李蕤,曾為鄭州《大剛報》、洛陽《陣中日報》記者,是范長江組織的“國際新聞社”和“中國青年記者協會”成員。災荒期間在河南省印書局編刊物,雖非記者,卻出於新聞敏感,將自身從洛陽乘火車赴西安時親眼所見災民搶扒火車的流亡慘景寫下。但報道發到何處?李蕤想到了《前鋒報》,因該報當時頗為罕見地刊登了一些救災社評。
果然,來稿刊載。並收到社長李靜之的親筆信,委為“特派記者”,深入隴海鐵路沿線採訪。
《前鋒報》於1942年元旦創刊,“前鋒”二字取於孫中山的“為民前鋒”一語,辦報宗旨即“仗義執言,為民前鋒”。發行量數千份,有時上萬。當地人稱其“小公報”、“河南的大公報”。
李靜之亦為河南人,1923年考入上海國立政治大學,192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學門研究生,1932年回河南,一度步入官場,1941年辭職回鄉辦報。在宋致新看來,李靜之既深具“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力量勇氣,又有入世精神,與國民黨上層人物不乏交往。因此,即便在化名“流螢”的災區系列通訊同樣觸怒了河南省的新聞檢查處,《前鋒報》被令停刊3天之后,報社拒不執行,卻也安然闖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