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電影海報。
電影《一九四二》,25日北京首映,今日導演馮小剛、編劇劉震雲將攜主演張國立、徐帆等來滬與媒體、觀眾見面,29日全國公映。此片根據調查體小說《溫故1942》改編,講述的是1942年河南大災荒。
而當時中外記者突破重重封鎖所報道的“一九四二”,還原70年前歷史真貌,比電影更真實,比小說更震撼。
【引子】
有關飢餓的故事
本報記者 施晨露
1942年,太平洋戰爭進入第二年,亦是抗日戰爭最為艱苦卓絕的歲月。作為抗戰前線的河南省,在1942年夏到1943年春,連續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災,飢荒遍及全省110個縣,災難導致餓死者、凍死者、病死者不計其數。這便是1942年的河南大災荒。
1993年,作家劉震雲完成調查體小說《溫故1942》。動筆前,他並不知自己是災民的后代,回河南老家調查才震驚發現,1942年的親歷者和他們的后代,似乎都已“遺忘”了這場災難。同年,彼時還未拍過一部電影的馮小剛在王朔推薦下讀到小說,萌生將它搬上銀幕的念頭。
2012年,從小說到電影,三起三落,第四度啟動后,這個有關飢餓的故事,終於開映……
【1942,從上至下都是“災民”】
馮小剛:1942這一年,下到飢寒交迫的災民,上到國家統治者,都在扮演災民的角色。災民沿街乞討是為活下去,國民政府也在向世界列強乞討,乞討他們能夠伸出援手。
幾千萬人從河南向陝西逃荒,途中,幾百萬人餓死。這是什麼概念?年輕人可能對二戰中法西斯屠殺猶太人有所了解,通過好萊塢電影的表現,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也讓很多德國人開始反省這段歷史。1942呢?正式上映前,我們做過一些試映,挑選各個年齡段的觀眾,每次60人,裡面可能有20%或30%是年輕人。通過幾次試映,我發現,對電影觸動最大的是年輕人。他們非常吃驚,完全不能想象這是70年前中國人的生活。
把這段歷史拍成電影,讓觀眾通過影片對民族發生的災難,以及人們在災難中的表現有所了解,這是我覺得電影一定要拍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1942,小說如何變成電影】
劉震雲:那是1993年夏天,特別熱。小剛召開了一個座談會,十幾個人也許在別的問題上達不成一致,但在這個問題上無比統一地說“不可能”。會開完以后,我記得外頭有棵槐樹,我那時還抽煙,就和小剛蹲在槐樹下抽煙。我說,弄不弄?他說,弄!我說,大家說的沒有一句是不對的,電影的元素一個沒有,到哪弄去?有兩個方式,一個是我們再找一幫人,在賓館開一些房間,我們來設置這個故事、細節、人物、跌宕起伏和結構。但這個方式做不了,那是聰明人做的。我們倆端詳了彼此的腦袋,都沒那麼聰明,隻好選擇笨辦法。笨辦法就是上路。
我們從北京出發,走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用了將近20天。所有的人物不是在賓館想出來的,而是在1942年逃荒的路上遇見的。有的是1942年幸存下來的,有的是遇到了他們的靈魂。這是1993年。2011年是第四次啟動這個項目。開拍前因為要選景,我跟小剛又去過三趟這些地方。
馮小剛:我們覺得應該採取一個最笨的方法來創作改編劇本,就是不要偷懶,沿著災民逃荒的路、沿著所有線索發生的地方都去走一遍。隻有在路上通過採訪,深入不斷地了解,你才能知道這個是接近事實真相的。這些不是坐在屋子裡可以想出來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