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俗到家的劇名,一個有品牌的導演,音樂話劇《女人一定要有錢》自11月中旬開演以來賺足了眼球,至今已收益500萬元票房。如此票房,再加上能廣泛引起白領觀眾關心的題材,該劇算得上成功了一半。
營銷手段無孔不入
前天早晨,網友張昊蘇在微博上感嘆:“《女人一定要有錢》這個劇組挺有意思,昨天晚上看王自健的脫口秀,就因為當中穿插了一段該劇組的互動,激起了我老婆和丈母娘強烈的觀劇欲望,而我隻能淪為犧牲品乖乖去買票,營銷的手段真是無處不在。”
事實上,《女人一定要有錢》的營銷相當“牛”。從念機構5月召開發布會起,該劇就打出“滬上首部原創音樂劇”的稱號,宣稱進駐人民大舞台演出一百多場,這個“第一”的自封,當然引起了業界爭議。其后一路招商、海選、駐場等新聞不絕於耳,微博造勢也引起了眾多年輕觀眾的好奇心。選角期間,歌手王廠長、黃齡及浙江衛視主持人朱丹先后加盟劇組,為該劇再添一層星光。9月,劇組還別出心裁地與上海市福利彩票發行中心合作,觀眾每購買一張票,即可獲贈“發獎金”福利彩票1張……到了上周,該劇又宣布滬語版將於19日演出,意在吸引不看話劇的本土觀眾,或是讓看過該劇的上海觀眾再次購票觀劇。涉及賺錢,“門檻”不可謂不精。
藝術橋段自我重復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從《女人一定要有錢》立項建組,爭論一直存在。而從實際的觀演經歷來看,該劇確以貼近生活的故事及繽紛多彩的歌舞令觀眾興奮。
即便如此,《女人一定要有錢》顯然不是何念最具藝術創作力的作品。不少看過多部何念作品的觀眾在觀劇時一一指出:旋轉三面體的舞台設計是從《撒嬌女王》裡演變來的﹔眾人與滑輪桌椅的舞蹈表演像極了《杜拉拉》中的經典橋段﹔真人配像的巨幅報紙道具在《瘋狂的瘋狂》中就被使用過﹔而《資本論》的影子也在劇中若隱若現……而從思想主題來看,似乎主創人員也沒有清晰的答案。全劇講述了三個大學畢業走上社會的女性,在各自經歷了“被小三”、被小三害和貧賤夫妻百事哀之后,發現了經濟水平決定地位的真理,開始合作組建公司賺錢。故事到此算得上勵志,但結局隻能說是扯淡:“被小三”者的前情夫花了一億元收購了這個隻有三名員工的小公司,三個女人分了錢,或周游世界,或當守財奴,或繼續大筆消費。除了靠男人的施舍變富之外,三個女人本身並沒什麼改變。不管是從藝術形式,還是從思想內涵,何念的此部重磅作品均未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讓觀眾有些遺憾。
成功后更要珍惜羽毛
近年來,何念在上海話劇市場的影響力日漸增強,早已不再是初出茅廬的上話小導演。在《女人一定要有錢》未開演時,他曾描述過自己的工作狀態,認為“話劇導演何念”這個角色已趨於成熟,可以嘗試導演電影,及為更多有才華的導演做制作人或監制。“就我個人而言,目前話劇上更多導演一些原創的、嚴整的、經典的劇目,這些劇目往往准備時間更長,演出壽命也更長,也有一定規模。”
就此標准來看,《女人一定要有錢》達到了何念對自己的要求,但卻遠沒能達到觀眾對何念作品的期待。何念曾說,自己的終極理想,是在上海打造一個“東方百老匯”,使整座城市的戲劇基礎條件與運作模式都更上一層樓。這種建功立業的夢想,一樣存在於許許多多藝術家心中。但無論理想怎樣宏大,演出總要一台一台做,細節還要一處一處打磨。總把力氣花在營銷與噱頭上,絕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昨日靠藝術創造力成功,今后亦可能因創造力缺失而落敗。珍惜一點一滴積累起的名聲,謹慎一幕一台的藝術探索與創作,或許是每一個藝術家應時刻提醒自己的話。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