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寺:明代三大寺之一 朱元璋常車駕巡幸--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天界寺:明代三大寺之一 朱元璋常車駕巡幸

程章燦

2012年12月12日08:28    來源: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金陵四十八景中,有一個“天界招提”,說的就是天界寺。今天提到天界寺,恐怕南京本地人也會感到陌生。可是,在明代,它卻是京師三大寺之一,與另外兩大寺即靈谷寺和大報恩寺並列,管轄其他次等寺廟,規格最高,公田之利和僧官俸祿,自然也比別的寺院多。連明太祖朱元璋對這座寺廟都情有獨鐘,隔三差五的,到這個寺裡來轉一轉,用那時的說法,就是車駕巡幸。

  天界寺在聚寶門外,即今天的中華門外,雨花西路能仁裡,與碧峰寺和能仁寺並列。在元代的時候,它名叫龍翔寺,原址在朝天宮,明初遷至新址,並改名為天界寺。寺佔地面積甚大,“地闊深邃”,有三十六庵,還有西閣、鐘樓等,既有自然山林之清幽,又有壁畫的金碧輝煌。朱元璋早年曾在鳳陽皇覺寺出家為僧,登基之后,不免對僧寺頗為照顧,對天界寺更是另眼相待。這不是空話,下來說幾件實事,便可為証。

  為了管理天下僧道,朱元璋在禮部之下設僧錄司,管理天下僧寺﹔又設道錄司,管理天下道觀。道錄司設在朝天宮,僧錄司則設在天界寺。僧錄司是正六品的衙門,下設左右善世、左右闡教、左右講經、左右覺義等員職。曾經擔任過左右善世的白庵金禪師、宗泐、彝簡等高僧,都住在天界寺。換句話說,天界寺就是替皇家代行佛教管理的機關。明代有人稱天界寺為“方今第一禪林”,那實在不是虛夸。

  在朱元璋時代,外國使者來朝貢,先要在天界寺熟悉朝儀,最后才能擇日朝見。當年不遠千裡、涉海前來的那位渤泥國王,想來也應該在天界寺操練過朝見禮儀吧。他死后埋葬的地方,離天界寺也不太遠。

  洪武二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開《元史》館,以左丞相李善長為監修官,以宋濂和王?為總裁,同時征召高啟、汪克寬、趙壎、胡翰等人為纂修官,並調集《元經世大典》等諸多書籍史料以備用。史臣們在修史余暇,也不免登高望遠,吟詩唱酬。高啟、孫蕡等人的文集中,就多有詩篇作於天界寺。高啟有一首《寓天界寺》:“雨過帝城頭,香凝佛界幽。果園春乳雀,花殿午鳴鳩。萬履隨鐘集,千燈入鏡流。禪居容旅跡,不覺久淹留。”還有一首《寓天界寺雨中登西閣》:“片雲出鐘山,陰滿江東曉。幽人閣上寒,風雨啼鶯少。紅塵禁陌淨,綠樹層城繞。不為怨春徂,離懷自憂悄。”孫蕡《西庵集》中,則有一首《駕幸天界寺和朱太史芾韻》。可見,朱元璋來天界寺視察的時候,《元史》館史臣還以此為題唱和過。

  朱元璋多次駕臨天界寺,有的是來看望寺裡的高僧。他曾請一位法號道成的高僧住此寺,道成推說不能參禪,朱元璋就特許他不必參禪,恩榮逾常。有時,他是來視察《元史》館,看望諸史臣,了解他們的工作進度。朱元璋的文集中,還有好幾篇有關天界寺的詩文,包括《天界寺花架說》。

  天界寺與明代君臣、高僧、蕃使以及文士,早就結下不解之緣。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后,天界寺的官方色彩淡化了,但文士們依然喜歡那裡的林下風景,直到明代中后期,仍有顧璘、文征明、袁小修、王世貞、鐘惺等著名文人,在這裡留下他們的屐痕。袁小修對天界寺環境的清幽,印象特別深刻。寺內“古柏老檜,沉寒逼人,殿閣擬於王居。其余蘭若三十六所,文楠為柱,白石為牆,明窗潔案,淨不容唾。竹色騰綠,佳果駢列。”有一次,鐘惺與幾位友人同游天界寺,恰遇下雨,就留宿在寺中,盤桓兩日之久。當時寺裡有一位詩僧善權,跟他們相處甚得。后來,當善權編輯自己的詩集時,鐘惺便欣然命筆,為他作序。

  (程章燦)

(責任編輯:實習生覃巧雲、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