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石祠千年不壞 墓主身份成謎--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漢代石祠千年不壞 墓主身份成謎

錢歡青

2012年12月12日08:36    來源:濟南時報    手機看新聞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歷經千年不倒墓主身份仍是謎

  石祠罩室外景。錢歡青 攝 來源:濟南時報

  石祠正前方的漢畫像石墓。 馬前偉 攝 來源:濟南時報

  “孝堂山山門內有八殿兩廊,屢經風雨腐蝕,神像坯毀。見者皆目觀心傷。茲有本庄齊門張氏等,聯合四方各捐資財,於乾隆三十二年將精忠司與山門極力修葺。不數月而神像煥彩,金壁增輝。誠一時之盛舉也。工竣,勒之王貞?,以見為善之心雲爾。”

  這是記者在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旁見到的一塊石碑上所刻的文字,石碑立於“乾隆三十四年六月十五日”,也就是公元1769年。從碑文可以看出,這是一次乾隆年間的修葺,修葺前這裡有“八殿兩廊”,氣勢恢宏。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於東漢初年,歷經兩千年歷史風雲,石祠之外的廟宇建筑早已幾經變遷,但石祠至今完好無損,它也成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早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石祠以及石祠后面大墓的主人究竟是誰,至今還是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孝堂山上訪古墓

  11月30日,在長清區博物館館長馬前偉和文物保護隊隊長韓特的帶領下,記者驅車來到位於長清城區西南22公裡的孝裡鋪村南孝堂山。

  孝堂山在春秋戰國時稱巫山,《左傳·襄公十八年》載“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說的就是這座山。東漢初年在山上建石祠后,世人謂之孝子堂,遂將此山稱為孝堂山。

  由於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在我國建筑學史上的地位,為了保護這一珍貴歷史文物,早在1953年,相關部門就在石祠外修建罩室和圍牆對其進行保護。1999年,文物部門又重修了罩室,並對孝堂山進行了綜合環境整治。

  2000年,為配合環境整治,考古人員對石祠前的幾座小型古墓進行了清理發掘。在石祠正前方,記者看到,一個小型的漢畫像石墓暴露在地下大約半米處,墓室分前室和兩個耳室,前室門楣上刻有漢畫像石中典型的羊頭圖案,墓室內壁也則刻有菱形紋飾。馬前偉告訴記者,當年清理該墓時,並沒有發現重要的陪葬品,隻在墓室的一角發現了一些陶器,其中以陶耳杯居多,“可能是被水沖到墓室角落,也可能是曾經的盜墓賊覺得這些東西不值錢,所以將它們胡亂堆在了墓室一角。”

  馬前偉告訴記者,在清理過程中他們還發現,在這座墓的兩側分別有一座類似墓葬,東側那座今年剛被石板封了起來。西側那座基本沒有發掘。在這一排墓葬的前方,還有幾座小型漢墓,“初步推斷,這很可能是漢代的一處家族墓地”。

  繞到石祠后面,記者看到,一個碩大的封土堆赫然出現,封土堆上滿是樹木。韓特告訴記者,2007年,考古人員曾在石祠和封土堆之間開了一條探溝,想探明石祠和封土堆之間是否在地下相連,“事實証明兩者並未相連”。在石祠和封土堆形成的狹窄過道中,記者還在封土堆北側看到了一塊小型石碑,上刻“漢石室”三個大字,左側還有“一九五三年重建覆室”幾個小字。在封土堆的東北角,還堆著一些古代建筑構件,在石祠的西南側,還有一些大型石柱,韓特說,從唐代開始,孝堂山就大興廟宇,這些建筑構件,都是在進行環境整治時發現的。

  而在石祠前方兩側,還立著十幾塊歷代石碑,最早的一塊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最大的一塊立於“清嘉慶二十三年”,碑上不僅寫有“王光廷撰文、王浩書丹”等字樣,連“泥水”、“木工”、“石工”是誰都寫得清清楚楚。

  精美絕倫的漢畫像石

  記者看到,在如今的石祠罩室大門上,懸挂著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所題“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幾個大字。進得大門,石祠赫然出現在眼前。

  石祠坐北朝南,高2.63米,全部用大青石砌筑而成。建筑形式為單檐懸山頂,面闊兩間,進深一間。石祠正面立著三根八棱石柱,將石室分為兩間。在中間的八棱石柱和北牆之間,有一個大型三角石梁支撐屋頂。石祠頂鋪兩面坡大型石板,上面雕刻著仿木結構的房頂瓦壟、勾頭、椽頭、連檐等圖案。在八棱石柱、連檐上,則雕刻著圓錢紋、半弧紋、菱形紋等獨具漢代特色的紋飾。

  整體來看,石祠穩重大方,屬漢代建筑之精品,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在世界和中國建筑史上佔有極高的地位。

  馬前偉告訴記者,同樣具有重要價值的是石祠內壁上的眾多畫像。這些精美的陰紋圖畫,刻畫了自然與社會現象,有人物、禽獸、草木、山川、天地形狀,還有反映貴族生活的朝會、出行、迎賓、征戰、獻俘、狩獵、庖廚、百戲等場面。描繪極為生動,刻工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是研究漢代社會生活和我國繪畫史的珍貴實物資料。其中北壁上層畫的是“王公出巡圖”,其中一輛馬車旁還刻有“大王車”三個字,下層為“朝會拜謁圖”。西壁則刻畫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騎馬射箭者無數,其中一個兵器架,兩側插著類似斧頭的兵器,中間則放著一排人頭。東壁畫像下還刻有“平原濕陰邵善君以永建四年四月廿四日來過此堂叩頭謝賢明”的題記,馬前偉說,“永建四年為公元129年,這應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題記了。”

  主人是誰,至今是謎

  石祠中國古代建於墓前的石質祭祀建筑。又稱石室。墓前設畫像石祠,漢代曾盛行一時,記載很多,而實物完整保存至今的僅孝堂山一處。孝堂山郭氏墓石祠雖然舉世知名,但石祠及其后面的大墓的其主人是誰,至今依然是謎。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對孝堂山石祠有這樣的記載“今巫山之上有石室,世謂之孝子堂。”后來北齊齊州刺史胡長仁探訪石祠,尋訪附近老人后,將“孝子”落實到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名下,所以稱“郭氏墓石祠”。胡長仁的這篇寫於北齊武平元年(公元570年)的《隴東王感孝頌》,被雕刻在石祠西山牆外側,字體為魏碑體和隸書的結合,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但胡長仁將石祠主人定為郭巨,卻被很多人認為是牽強附會,一來郭巨是西晉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二來,從石祠內壁上所刻圖案來看,既有胡漢戰爭的場面,又有“王車出行圖”,這些內容和郭巨沒有多少關系。因此,馬前偉認為,石祠和大墓的主人地位應該很高,“很可能是一個帶兵打仗的王”。

  孝堂山安防工程即將啟動

  韓特告訴記者,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一直有人看護,作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文物保護隊的重點保護對象。為了更好地保護石祠和石祠后面的大墓,長清區向國家文物局申請進行孝堂山安防工程建設,“國家文物局目前已經批復了安防工程建設,該工程不日就將啟動。到時候,我們將設立野外監控系統,為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編織一張更為嚴密的安保網絡。”

  (錢歡青)

(責任編輯:崔元苑、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