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熱”何時能成“文學熱”--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莫言熱”何時能成“文學熱”

張中江

2012年12月12日09: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北京時間12月11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隆重舉行。0點16分許,中國作家莫言正式領取了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並在隨后參加了盛大的諾貝爾晚宴。圖為莫言在諾貝爾晚宴上致辭。

  中新網12月11日電 題:別再隻關心莫言衣服 讓文學回歸文學

  作者 張中江

  北京時間11日凌晨,莫言身著他漂亮的燕尾服,從瑞典國王手中接過諾貝爾獎証書。至此,關於“莫言穿什麼領獎”的爭論,終於可以畫上句號。

  在這一世界性的文學獎項領獎台上,終於出現了中國籍作家,無疑令國人振奮。但讓人有些無語的是,在由此引發的熱潮中,領獎穿什麼、獎金怎麼花,這類細枝末節的問題,竟然成為莫言行前備受關注的話題。在媒體上,對莫言文學成就的報道,讓位於衣食住行。在他的家鄉,游客以從其老宅中拔一棵蘿卜為榮耀。關注熱點如斯,不知是文學之幸,還是文學之悲?

  莫言獲獎后,他多部作品的責編,也是同為作家的《收獲》雜志副編審葉開,在微博上貼出了自己的工資條(指基本工資),每月實發兩千元左右。微博還配以文字說明“鄙人博士學位,二十年工齡,著名小編,自認為配拿這工資。另每月單位有3000元績效獎金”,一時間引來眾多熱議。如此一個數字,與中國最好的文學編輯放在一起,令不少人頗為觸動。

  作家生存境遇究竟是怎樣的?據媒體報道,在稿費幾十年未有提高的情況下,多數作家很難靠寫作謀生。而曾經培育過諸多名家的純文學期刊,則舉步維艱,或停刊,或轉型。僥幸存活下來的,發行量也十分有限。盡管“拯救文學刊物”的聲音屢見報端,但現狀一直未有實質改變。除開尋求扶持和刊物自身的因素,讀者流失也是不容忽視的。在碎片化閱讀流行的當下,人們越來越沒有耐心去讀一本好書,更多的是淺表性、消費性的閱讀。

  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作家馮驥才曾呼吁,媒體應將文化版和娛樂版區分開,不要混在一起。可是,幾年過去了,文化新聞依然蜷縮在娛樂版面中,用“苟延殘喘”來形容亦不為過。而且,除了莫言獲獎,最近幾樁大的作家新聞,不是被打,就是緋聞,或者是從台上被轟下來,都和文學沒多大關系。以至於乍看之下,讓人以為翻到了社會版。無怪乎曾有人說,一旦報紙需要砍掉版面,領導首先想到的就是文藝副刊。文學的媒體生態由此可想而知了。

  當作家的創作難以得到回報,媒介傳導的渠道又不通暢時,文學的力量怎樣才能直抵人的內心?這些,才是莫言獲獎應該帶給人的思考吧。

  莫言本人也說過,希望“莫言熱”變為“文學熱”,公眾對自己的關注盡快變成對文學、對作家的關注。誠如斯,善莫大焉。

(責任編輯:實習生覃巧雲、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