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部美國科幻大片《2012》而興起的“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就在明天。進入12月,天文學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變得特別忙碌。他曾經花幾個月的時間精心准備了一個講演,為的就是把所謂“瑪雅預言”的真相呈現給大眾。在月初的一次公開講演后,他的手機短信、電話不斷,幾乎全都是媒體記者在追問瑪雅歷法和“世界末日”。
昨天,在做客本報接受獨家採訪時,他對記者說,“末日謠言”一個過后還會有下一個,他的目的並非僅為這次辟謠,而是更想告訴人們“什麼才是科學的認知態度”。
梳理瑪雅歷法,擔起天文學家責任
3年前,看完《2012》,卞毓麟和幾位天文學家就有一種預感:這個來自瑪雅歷法的“末日預言”肯定需要澄清,而天文學家應當承擔起這個責任,因為制定歷法本就是天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瑪雅歷法到底是什麼樣的?沒有跟隨影片的說法,他開始了自己的探究。
美國的科幻電影之所以拍得好,就是因為其中有大量科學細節的支撐。然而,電影總有其藝術夸張與變形的部分,這往往滑出科學的界限。卞毓麟希望通過客觀、真實地介紹瑪雅歷法,讓陷入“末日錯覺”的公眾從誤區中走出來。
他查閱大量資料,逐漸看清了事情的實質:電影用“末日”偷換了瑪雅歷法某個周期結束的概念。
瑪雅人同時使用三種歷法:祭祀採用260天為一年的卓爾金歷,平時生活採用365天為一年的民用歷,而長紀歷則用來記載一個很長的周期。
這個周期有多長?瑪雅人把1天稱為1金,20金為1烏納爾,18烏納爾為1頓,20頓為1卡頓,20卡頓為1白克頓,而13白克頓稱為1紀。因此,瑪雅人的1白克頓是144000天,1紀就長達1872000天,相當於7200卓爾金年,或公歷的5100多年。
“歷法,本是出於人類社會生活的需求而制定的,為的是合理地計算和記錄歲月的流逝。或者更通俗地說,歷法是人類用來‘數日子’的方法,世界絕對不會因為某種歷法沒有提到它而終結。”卞毓麟說,其實所謂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無非是舊的一紀結束,要開始新一紀的循環,“就好像過完12月31日,便是次年元旦。”
所謂的“預言”,和預告、預報不同
還原瑪雅歷法的真相,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面對“末日謠言”,卞毓麟還必須回答兩個問題:難道世界沒有末日?憑什麼說2012年12月21日不是末日?
在邏輯上,這兩個問題更加困難。年近70的卞毓麟認為,從古至今,落空了的末日“預言”不勝枚舉。究其根本,因為它們都是在穿鑿附會,缺乏因果關聯、邏輯關系,而且沒有基本事實的支撐。
“我們應該分清所謂的‘預言’和預告、預報的區別。”卞毓麟解釋,預告是指人類完全掌握了一個事物的規律,能夠准確預測事件的發生,比如日全食,天文學家可以精確地告訴世人,在哪一天、什麼地方,將會發生日全食,時間可以精確到秒﹔預報則是人類部分掌握了某一事物的規律,作出未必完全准確的預測,比如天氣預報等﹔而所謂的“預言”則在本質上脫離了科學基礎。
太陽活動增強會產生更多的中微子威脅地球?其實中微子隻參與弱相互作用,根本“不願搭理”地球與地球上的生命。明天小行星會撞擊地球?對於近地小行星,國際小行星中心早就組織各國天文學家對它們進行嚴密監測。一旦發現真正的險情,人類就會提前採取措施,積極應對。例如,發射火箭、在它近旁引發強有力的爆炸,迫使其改變行進方向。
同時,科學家早就做過推算,小行星撞擊地球,要造成全球性影響,其直徑至少要10公裡,速度在每秒40公裡以上。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就是一個直徑60米的小行星闖入地球大氣層,在西伯利亞上空8公裡爆炸了,而人類依舊安然無恙。
世界有沒有末日?當然有。卞毓麟介紹,從天文角度來看,我們的太陽正處於壯年,再過50億年,它將步入老年,變成一顆紅巨星,迅速增大的體積將會吞噬地球——精確了解、推斷出恆星的整個生命周期,正是20世紀天文學最重大的成果之一。
可現在有必要為50億年后擔心嗎?不必了。卞毓麟認為,更重要、也更迫切的是,人類必須好好審視自己的行為,想想如何愛護地球。須知,核戰爭、全球變暖、環境污染、資源枯竭……都是十分危險的事情。人類必須好自為之,嚴防自己制造“末日”。就此而言,不僅每個國家,而且每個人,都應該從我做起!
撕去偽科學的“科學外衣”
美國天文學家、科幻小說家卡爾·薩根曾說過,對於這一類沒有明確証據的事物,不存在相信與否的問題,一切的推測與結論都應基於事實証據。卞毓麟非常欣賞這句話,因為它簡單明了地宣明了科學的認知態度。
“為什麼‘末日謠言’總喜歡借用天文的內容?因為對於常人來說,宇宙有著太多神秘、未知的東西。”他也在不斷思考為何“末日謠言”總會有市場:人們對於未知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好奇,並由此激發求知欲,而另一種則是恐懼。“末日謠言”正是利用人們對未知的這種恐懼,引人走入歧途。
他在回答“明天末日會否降臨”時,用了這樣一句話:“在可預見的未來,沒有可信的‘末日’”——如果沒有明確的証據和道理,你還是願意相信末日來臨,那可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記者 許琦敏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