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可以買什麼,不可以買什麼?--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金錢可以買什麼,不可以買什麼?

2012年12月24日07:45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桑德爾:今天的對話圍繞社會中最熱門的話題。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有個17歲的孩子把他的腎賣給一名外科醫生,得到3.5萬美元,然后用得到的錢買了iPhone和iPad。這名外科醫生通過一些地下經紀人操作了這個交易,他再把這個腎賣給需要腎的患者,得到的錢是那個孩子到手的錢的10倍。這是一個自由市場的例子。17歲的孩子有一個“產品”,他願意用這個“產品”換錢,而買家又願意出一個孩子能接受的價格,於是這樁以腎換錢的交易就成功了。多少人認為這樁交易是錯誤的,是道德上不允許的?

  觀眾:完全錯誤。未來會有很多iPhone和iPad,但是你永遠不能再把腎買回來。

  桑德爾:我再舉一個例子。我要把我開了好幾年的車賣了,車子的狀況已經不像新車那麼好,但還是會有人願意買下我的舊車。舊車的案例和賣腎的案例有什麼不同呢?

  觀眾:腎是身體的一部分,對中國人而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隨便賣掉。

  桑德爾:需要多少錢你才願意賣?

  觀眾:無價。不管給多少錢都不能賣。

  桑德爾:在座各位誰有其他的觀點?

  觀眾:如果說腎是捐給垂死之人,我的腎可以拯救這個人的生命,我會把我的腎賣了,我拯救了生命,我又能得到錢,雙贏啊!

  桑德爾:還有其他反對的嗎?

  觀眾:在這樁交易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包括賣腎的孩子、買腎的人、黑市的中介等,都是自願交易,而對於其他需要腎的人來說,或許意味著,他得不到腎是因為沒有錢。所以總結一下就是,沒有錢就喪失了活下去的權利,有錢你就比別人多了活下去的機會。推及所有人身上,如果器官變賣合法化,那麼就變成了錢可以獲得更多生存機會。這不公平。

  桑德爾:有錢人可以從窮人那裡得到他們需要的腎臟,為什麼這是不公平的呢?

  觀眾:很多事情我們的確是用錢來衡量的,但是生命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

  桑德爾:現在有兩種不同的理解方式。第一種認為允許腎臟交易,自由市場可以使有錢人從窮人那裡買到腎,這是對腎的一種再分配,這是一種合理的交易,這時候不需要涉及公平或者公正。第二種認為,來自父母的身體發膚是無價的,所以你不能出售身體的器官。后者概括而言涉及到兩點:公正和無價。還有誰認為這是沒有問題的買賣?

  觀眾:我覺得沒問題。有些病人的確需要腎臟才能幸存,但是腎臟資源非常有限,所以他們必須依賴一定的方式得到腎臟。既然我們沒有合適的標准去分配腎臟這種資源,那麼我認為可以通過買賣。

  桑德爾:那麼你認為這個男孩賣出他的腎臟提供了怎樣的倫理啟示呢?

  觀眾:對於這個男孩,我不同意的部分是,他只是為了買到Apple的產品,他覺得一個好的產品比健康的身體更為重要。如果他賣這個腎臟是為了去挽救另一個人的生命,那麼這就是我支持的。

  桑德爾:如果他賣出腎臟的原因是去挽救別人的生命,這就是正確的出售行為?

  觀眾:因為這是在合理利用自己的身體。

  桑德爾:我現在也希望聽聽其他意見。有誰願意為自由市場說說話?

  觀眾:正常情況下,他有兩個腎,賣掉一個,他身體的功能不會有損失。他想要iPad或者iPhone,他認為腎臟的價值只是等同於一個iPhone的價值。而對於買腎臟的人而言,對腎臟的需要程度比這個男孩迫切。所以,這樁交易提高了效率。

  桑德爾:相比剛才那位認為腎臟是無價的觀眾,你覺得一個腎臟的價值取決於它對於男孩的真實價值?如果男孩說,我的腎臟對應著iPhone或者iPad,而買家認為腎臟價格絕對高於他所支配的金錢,因此這筆生意對誰而言都是高效率的。我們來談經濟效率這個概念。經濟效率意味著雙方的利益,買賣雙方都因為交易而獲利,這是交易的目的。這也是經濟理論中最基本的理念。

  我們再討論一個問題。假設有人賣了一個腎臟,是因為他需要得到這筆錢,去實現他認為更重要的事情。他可能是個貧窮的農民,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所以賣掉一個腎。這應該比iPad有意義吧。

  再假設幾年后,這個農民還有另一個孩子也需要更好的教育,而農民願意再賣掉一個腎,也願意放棄生命,並認為這是值得的。農民用第二個腎換教育,雖然他會失去生命,而買者也買到了需要的腎。這筆交易的經濟效率也是很高的,因為它取決於雙方對腎的價值的權衡,對嗎?

  觀眾:我大部分同意,但是有一部分事情要做一些計算。有些事情或者有些物質的確是無價的,沒有辦法衡量,如果你賣掉第二個腎臟就意味著自殺了。

  桑德爾:什麼是經濟效率呢?如果在經濟效率中提到道德、提到人的生命,會怎樣?

  觀眾:錢不是什麼都能買的,有些是買不到的。命是無價的,如果為了增加經濟效率而去自殺,這是不允許的。

  桑德爾:現在有一種共識,至少認為有些東西是市場無法衡量的。盡管我們對生命本身、對身體部分是否能買賣還存在分歧。

  觀眾:身體部分是和生命相關的。如果我用1億美元買你的手或腿,你賣嗎?不賣吧。可是,如果有人瀕死,那麼他的身體器官賣到市場上,這是可以的。這和從健康的生命體中取下一個腎是兩回事。

  桑德爾:我們剛才談的是極端案例,接下來不談身體器官了。Apple出新品的時候,往往需要排隊才能買到。現在iPhone很受歡迎,假設你想買,又不願排隊,所以你雇了一個人幫你排隊,根據他付出的時間和精力給他一筆酬勞。這種做法有問題嗎?

  觀眾:我認為錯誤。別人排隊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買到產品。這種做法會摧毀人們排隊的目的。

  桑德爾:你排隊的目的是什麼?

  觀眾:先到先得。這與錢無關,這是原則。

  桑德爾:如果你排隊,就要等待,這從經濟角度講很沒有效率。如果有人願意為你排隊,你也願意花錢讓他排隊,為什麼不呢?

  觀眾:從經濟上講是這樣。但道德層面說不通。

  桑德爾:誰認為花錢雇人排隊是合理的?

  觀眾:如果先到就可以先得,那麼人們要錢干什麼?錢是市場的動力。Apple商店、黃牛、買家等,不同身份主體花自己的錢和時間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問題。

  觀眾:我堅持先到先得原則,它有時候優於經濟效率。

  桑德爾:你們覺得為了先到先得原則而去排隊的道德感,要比經濟上的好處優越?

  觀眾:這種情況下可以把道德先放一邊。人們在市場上進行交易和賺錢,隻有兩個因素需要考慮——付出多少,得到多少。

  桑德爾:的確,人們在市場上隻想到價格多少、成本多少、收益多少。大多數人認為iPhone是個消費品,有觀眾用道德來談論這個消費品,很多人不同意。您能否給出別的例子,來說明排隊等待的道德更重要。

  觀眾:比如中國的火車票。如果人們認為可以雇人排隊買iPhone,那就意味著同意黃牛在春運時候的做法。

  觀眾:我覺得黃牛的做法是可以的。這就是自由市場,同時還能帶來就業——替人排隊賺錢。有些人太忙了,沒有辦法自己去買票,那麼就找一個人為他排隊買票。

  桑德爾:誰認為黃牛是錯誤的呢?

  觀眾:火車票和iPad不一樣。iPad是由企業生產的商品,而火車票依賴於每個人繳稅而建立的火車站和線路存在。

  桑德爾:iPad是商品,火車票不是?

  觀眾:不是百分百的商品。

  桑德爾:火車票是政府創造的。那腎臟呢?腎臟不是Apple也不是政府制造的。

  觀眾:腎臟也不是一個商品,商品是可以被生產的,腎臟不可以。

  桑德爾:目前為止,我們有三種不同商品,腎臟、iPad和火車票。現在我們探索另一個商品,進入交通大學的權限。很多人希望進入交通大學,那麼錄取的原則是什麼呢?考試?面試?學術水平?而我們也知道,所有大學都需要錢,這樣才能建造更好的設施,才能聘請優秀的教授。假設一下,交大將90%的錄取率用於正常錄取,留出10%的錄取率給有錢的學生,不管他們成績多差,隻要願意出巨資,就可以通過錄取。而交大則用這筆錢打造更好的教育環境。這也是經濟效益的體現。有多少人贊成把10%的錄取率進行拍賣?

  觀眾:如果我是被錄取的90%中的一分子,我可以享受交大的新設備、新大樓。那麼對於我、校方和花巨資入校的那10%而言,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面。

  觀眾:中國最著名的大學都會得到政府的支持,而這些錢是來自於納稅人的。所以我們應該有公平進入大學的權利,並公平地享有教育資源,這就需要公平的准入。

  桑德爾:假設有100個人,其中25人被錄取,而75人因為沒有達到錄取標准而沒有機會進入交大,對於這75人來說是不是也沒有得到公平准入呢?他們也是納稅人。

  觀眾:還是應該有錄取標准。

  桑德爾:既然設置了標准,那就意味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進入大學了,而隻有高分的學生才可以。

  觀眾:參加高考就必須接受相應的結果,進不了交大就得承認自己的不足。

  桑德爾:如果10%的大學席位被拍賣,誰捐錢多誰可以入學,你覺得這樣可以嗎?

  觀眾:對沒錢的家庭是不公平的。

  桑德爾:那為什麼考試考不好的學生就要承擔無法進入交大的結果呢?

  觀眾:通過捐款得到10%那部分席位,並不是學生自己得到的機會,很可能是父母幫助他得到的,所以這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是依靠別人的勞動成果。

  觀眾:假設你來自富裕家庭,父母從小送你去歐洲或美國,於是你的英文很好。那麼在我和你同時參加某個錄取考試時,你的英文成績比我好,面試的表現也比我好,這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你父母的。你覺得這樣公平嗎?我沒有機會去美國,而你可以去,有練習英語的機會,於是我們之間有了區別。

  觀眾:我們應該多談自身的努力。如果我父母沒有錢送我出國,我也可以通過互聯網上的免費講座練習。而父母有錢的學生,盡管有機會出國,但是如果自己不努力,不管是英文還是其他方面,都不會進步的。

  桑德爾:有人不贊同大學拍賣席位,因為對窮人不公平。除了公平因素,還有其他反對拍賣大學席位的原因嗎?

  觀眾:學校是非盈利組織,所以辦學不是為了賺錢。如果學校需要錢,那麼可以培養更多的人才,等他們有機會回饋學校。

  桑德爾:大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辦學的目的是為了教育。那麼,如果錢是達到教育目的的工具,這個問題又怎麼看呢?

  觀眾:如果給錢就能進入大學,就會因為生源復雜而影響辦學質量和學校聲譽。

  桑德爾:在剛才的討論中,我們談到了錢可以買什麼,不可以買什麼﹔也討論了市場和錢是不是應該來主導這些物品的分配。支持自由市場的人重視經濟效率,認為應該可以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反對者認為,在錢主導一切的世界中,會出現不公平現象。一個特別有意思的觀點是,有時候買賣可以改變物品本身的屬性,甚至可以讓它貶值。主流經濟學家經常忽視這種觀點。當市場負責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的分配的時候,比如電視、汽車等,產品屬性不會變化。但在整個市場范圍中,我們會碰到各種的物質、商品,比如腎臟、大學准入機會等,買賣會改變它們的屬性和意義。比如拍賣大學席位,可能就改變了大學和大學席位本身的價值,可能腐蝕了入學權本身的意義。

  哪些商品可以買賣,哪些不能呢?我們也不能單純隻想到經濟效益問題,也很有必要考慮道德、倫理意義。我再舉個例子,有名女子也想買iPhone,於是她出售她的擁抱,10元一次,通過反復與人擁抱來籌錢。擁抱適用於自由市場嗎?多少人認為可以買賣擁抱呢?擁抱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出售的擁抱,和你對家人、朋友付出的擁抱,它們一樣嗎?

  觀眾:我不喜歡這樣的做法。如果不是出賣擁抱,而是出賣肉體呢?

  桑德爾:我們或許沒有辦法阻止她出售擁抱,但是我們知道買來的擁抱和真正的擁抱並不一樣。這與我們前面討論的一樣,有時候市場關系、買賣關系會改變物品真正的意義。由此引出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市場有可能會損害我們的態度,我們應該重新考慮經濟學的思維和市場的思想,包括如何與倫理和道德挂鉤。有些事物是超越商品的,比如生命、健康、教育、法律等。當我們談論市場思想或者市場價值時,我們應該先思考,買賣行為是否會腐蝕這些事物的價值。市場是很有效率的,但我們真的願意生活在一個任何東西都可以自由買賣的社會中嗎?

(來源:文匯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