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民俗文化發展的還俗於民--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關注民俗文化發展的還俗於民

2013年02月02日08:4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河北平鄉縣梅花拳拳民在當地民俗文化活動中自發組織武藝切磋和交流表演。

  在當代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中,民俗文化傳承觀念發生的顯著變化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界對國家政治強行干預民俗傳承的檢討,一是對近三十年來經濟主體單純地將民俗文化傳統視作產業資源的反思,並以此為基礎,知識文化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從關注民間、重視民俗文化開始並持續至今,明確提出民俗傳統的文化自足、民俗傳承的文化自信的主張,凸顯了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觀念,在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產生了深刻影響。

  由山東大學承擔並完成的項目《2012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最近正式發布。報告以關注年度民俗文化發展的“活態性”和“宏大性”的雙重視角,從傳統民俗在現代性語境中的衍變和現代性文化活動中內在的民俗兩個層面,強調了對民俗傳統在當代中國現代性語境中的積極調適與活力,還關注到民俗文化傳統在國家決策、政府施政、法制建設、區域發展和全球化等方面面臨的問題,積極探索“活態傳承”在當代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中的實踐問題。

  這一報告作為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培育項目,將按年度編寫、發布並出版,持續地對中國民俗文化發展現狀、前景及未來趨勢進行分析。2012年度報告由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所長張士閃教授領銜的團隊完成,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作為合作單位深度參與,其中心主任李鬆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該項目自2011年立項后,學術委員會和課題組最終確定了報告的主框架——以深度田野調查和廣泛的文獻資料相結合的研究方式,立足中國社會發展的宏大背景,以當代民俗發展進程中所產生的生活與文化現象為考察對象,關注焦點,剖析熱點,既呈現中國當代民俗現象的細節與脈絡,又揭示中國民俗發展在當代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以及與整體性社會生活的互動態勢。以追蹤現實、把握現實、服務現實為重要宗旨和目標,為各級政府建言獻策。

  李鬆在談及2011年中國民俗文化發展的最突出特征——民俗文化發展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向“社會主導型”模式轉型時說,“還俗於民”重在價值回歸,要在尊重大眾民俗價值觀的前提下保護民俗、傳承民俗。“民俗文化發生於約定俗成,在相互調適中達成共識、建構價值,進而形成自身的穩定傳統。但在當前民俗保護與傳承中,人們往往將民俗文化視為一個符號或某些標志,忽視民俗本身的價值深度,尤其是對民俗文化的神聖價值避之不及,最終造成民俗文化在當代社會全面的失落。

  李鬆還結合民俗文化的典型形式——節日,對“還俗於民”中民俗價值觀的回歸進行了具體闡述。他說,“中國傳統節日是富含神聖價值的文化傳統,比如不少節日中的狂歡儀式就體現著人與自然溝通的神聖性,但在當前節日傳承實踐中,因顧及安保管理等因素,狂歡儀式往往被取消,更常見的情形則是將傳統的‘狂歡儀式’變成了‘現代娛樂’,神聖性蕩然無存,節日也就變成了擺設。”

  參與該課題的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副主任張剛認為,就其內在文化機制而言,傳統節日狂歡其實包含著強大的自律精神,是對日常失序中的調序。比如在北京郊區的妙峰山廟會,每年都有幾萬人參加,卻從未出現過安保問題,就是節日民俗有其自足價值傳統的明証。李鬆認為,在民族崛起的“中國夢”中,民俗價值回歸,人人因循民俗而能在傳統傳承和歷史中獲得精神上的棲居,應是國家偉大夢想中的個體之夢。

  《2012中國民俗文化發展報告》分為總報告、分報告、專題報告三部分,比較完整全面地反映了2011年度中國民俗文化發展的基本脈絡和焦點問題。四個分報告,分別從田野考察、學術研究和國家政策的角度,對民俗文化發展狀況予以立體的展示。五個專題報告涉及傳統節日、民間文藝知識產權保護、民間信仰、民俗旅游、網絡謠言等熱點和焦點。

  張士閃說,2011年民俗發展的特征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民俗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力日益擴大,民俗傳統傳承成為國家建設與民族發展的核心問題﹔二是民俗文化在中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影響力空前重要,民俗傳統成為當代中國“地方性知識”形成的關鍵問題﹔三是民俗文化的產業化在經過了近三十年的發展后,以知識產權法來實現民俗產業化的最優發展已成為當代民俗發展的最新動向﹔四是民俗文化傳統中的節日民俗成為民俗當代傳承中的焦點問題,由國家法定節假日的制定、“節日經濟”的社會輿論及種種節日事件所引發的廣泛爭論,展現出節日民俗在當代社會中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傳統傳承的問題,而是與社會公平和價值信仰密切關聯。

  這一報告堅持民眾本位,關注到在年度民俗發展中民眾的民俗自覺,呈現了民眾在新的社會環境中的民俗創新,在當代民俗文化發展導向上,明確倡導“還俗於民”。北京師范大學劉鐵梁教授對此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認為,民俗在當前民族崛起中已日益成為顯學,但同時也出現了割裂民俗整體、忽視民俗經驗的不良傾向,這在根本上是因為學者的學術研究與社會導向脫離了民俗的民眾本位,“還俗於民”才是正道。劉鐵梁說,“還俗於民,就是要以大眾為民俗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揭示民眾在鮮活現實生活中的民俗創造,以及伴隨創造而產生的經驗記憶,明確豐富多彩的民俗創造其實包含自成一體的道理,而不能簡單地一律看作‘落后’,然后一刀切地實施所謂‘保護’。民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產生的經驗記憶,蘊含著豐富篤實的人生體驗,以此人生體驗的喚醒為前提,大眾群體才能產生面向未來的創造力量。”

  劉鐵梁還以北京大興沁水營村村民集資自建“村史博物館”為例指出,民眾主動保存自身經驗記憶的實踐其實已在各地大量出現,“民俗文化也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好,其實與老百姓深刻的身體經驗有關,是和他們親身經歷密切結合的一種深刻的歷史記憶。民眾不可能失去對過去的記憶,實際上,是通過這樣一種溫馨的記憶,參與了當下社會的發展,體味著人間最美好的情感。”

  國務院參事室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亮關注到報告涉及的民俗旅游,他認為,所有旅游都是建立在不同文化群體相互調適基礎上的文化行為,旅游中的文化調適可分為不同層次,而民俗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與交流則是深度溝通。李文亮說,在現代旅游發展中,大眾旅游的興起在業界引發了世界性難題,即持不同價值觀、宗教信仰與生活方式的旅游人群,在跨地域旅游中如何實現多元文化傳統的共存?現代旅游行為中伴隨發生的產業沖動,如何做到對旅游目的地文化生態的尊重?這許多難題的解答,都需深入到民俗文化層面上才有可能獲得解答。

  李文亮認為,與旅游行為中其他層次的文化相比,民俗是典型的根性文化,是民俗大眾在現實生活中約定俗成,在歷史傳承中的文化認同,因此,因現代旅游所產生的多元文化沖突,很難簡單地用規訓說教來消除,應當“還俗於民”,使不同文化群體以旅游的跨地緣相遇為契機,在約定俗成的解構與建構中實現交流融通,實現當代旅游經濟與文化的雙重效益。

(來源:光明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