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86萬字的《中國當代電影史》(兩卷本,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凝聚了作者丁亞平十多年的辛勤汗水和真摯情感,讀后不禁感嘆資料的詳實、理論的深厚、文字的到位。《中國當代電影史》的論述時段上起1978年改革開放新時期、電影迎來大解放,下迄2010年中國電影獲得快速發展。它以展現當代中國電影的重大歷史進程、重要人物活動和大事備覽為主體,是整體反映這一時段中國電影的政策、創作、市場、業態發展的一部通史。此書注重體例創新、開拓視野、史論結合及可讀性,對於當代電影多類型、品種、現象演進及關系評價有所創新,尤其是當代電影市場化改革及其在中國社會、文化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給予應有的肯定評價。
此書分為三大部分,分別從政治、市場、文化與產業的角度對不同時間段的電影史進行了探討,拋卻了傳統電影史書寫的“記賬式”或是單一視角,用各種不同的史料、豐富的視角和觀點支撐起了一個嶄新的中國當代史研究。作者將電影史置於更為廣闊的視野之下,從“現實空間”到“文化空間”再到“全球化”。書中關於明星和觀眾互動關系的研究、電影節對電影創作的影響、現代性與新一代導演的選擇等研究角度體現了作者“主體性”的發揮,在自我意識的指引下使通史的寫作超越了以往的邊界。
作者放棄了教科書式的書寫,而以一種理論性很強的方式探討了中國當代電影史的發展歷程,史論的結合恰到好處,讓讀者能夠在了解歷史的同時提升理論水准和意識,這在電影史著作中實為難得。在《中國當代電影史》中,“民俗學”“球域化”“能指與所指”“文化主義”等理論觀念的書寫為通史的寫作增色不少。又如在第六章中,把明星賦予了更多理論色彩,鞏俐“作為東方想象的視覺載體”,章子怡“作為視覺傳媒時代的符號構建”,超越了明星研究的理論高度。
此書的觀賞性也值得稱道。史書的撰寫歷來都是枯燥無味的,而本書卻既有理論性又有趣味性,十分難得。在觀賞性的背后,蘊含的實是作者的真情實感。隻有把自己的個人情感傾注到書中,才會讓史書變得不再生硬和乏味。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未來之門已經打開,盡管還猶抱琵琶。人們對電影著迷透露著走向開放時代的變革的信息……”實際上,作者把自己切實置身到當時的情境,達到了“歷史的投射”。書后所附《中國當代電影史系年》、《中國當代電影片目》兩部分,對專業人士及電影研究者、大學生很顯然具有重要參考作用與史料價值。
總之,丁亞平所著《中國當代電影史》論証角度新穎,理論性和可讀性俱強,為電影通史的撰寫開辟了一個新的方向,是“電影史多樣性書寫”的嘗試,對於電影研究工作者、學生以及電影愛好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