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評論:從名著中的錯別字說開去

2013年12月18日10:29    來源:山西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評論:從名著中的錯別字說開去

  錯別字,顧名思義,是指錯字和別字。在古代也稱作“白字”。所謂“白字先生”,就是經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近讀一本從美特好超市折扣價買回來的《紅樓夢》,第一回 《甄士隱夢幻識通靈 賈雨村風塵懷閨秀》,剛讀了幾段,便覺佶屈聱牙,憤憤然棄之於案。何也?錯字連篇!如:“瞬息問(間)則又樂極生悲﹔屠(荼)毒筆墨﹔則又干(千)部共出一套﹔這東南一隅有處日(曰)姑蘇,有城日(曰)閶門者,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這閥(閶)門外有個十裡街﹔不覺艨(朦)朧睡去﹔原來近日風流冤孽叉(又)將造劫歷世去不成?”連篇累牘、不勝枚舉。便宜沒好貨,這便是一則實例。

  深惡之,痛絕之,又拿起這部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 《紅樓夢》,一番端詳,這部書還真具有特別的幽默,封面上印著“藏書”的字樣,仔細地翻開,裡面赫然寫著中國傳統文化大系,出版的古典文學作品,有20部之多,包括四大名著、《史記》《資治通鑒》《唐詩·宋詞·元曲》等。這套叢書我隻買了四大名著,僅取其一《紅樓夢》讀了幾個頁碼,便不敢再拿其余幾部來讀,更不敢貪圖小利再去買回這套古典文學作品全集。我們不能苛求名著的完美無瑕,但一部《紅樓夢》,寥寥數個段落裡,竟能躥出這麼多錯別字來,實是對名著的一種玷污,對閱讀的一種褻瀆。

  一位網名為句踐的評論者用“要買此書的務必請看一看!!錯字讓人端的無法忍受”的標題在亞馬遜網上書店評論 《水滸傳》:“每每讀到一個錯字總有一種吃到了蒼蠅的感覺,讀到800多頁之后這種感覺已經累積到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的程度。作為老用戶,買過很多書,也在書中讀出過錯字,只是這次居然在中華書局的書中讀出錯字,還是這麼多,實在是塊壘在胸不吐不快。真不知道這是不是有意在砸自己的招牌,四大名著居然也能搞到這種地步!”最后,句踐兄用 “特在此忠告一句:‘不敬衣食父母者遲早是要被砸飯碗的’!!!”結束了網上的評論,連用三個感嘆號,來強調心中的憤慨,讀來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真難為了這位句踐網友,竟然臥薪嘗膽,能心懷怨懟讀到800多頁,這得要有多大的耐力。

  報載,被譽為中華第一字痴的李延良發現一些文章有錯別字,覺得這樣對讀者特別不尊重,立即寫信給雜志社,指出錯處並要求對方改正。雜志社很快回信並認錯,李延良感到非常滿足。從此,他看書時就格外留心,隻要發現錯字或語句有問題,必定寫信給出版社或作者。后來,以“找錯”為業,曾單騎萬裡“純潔文字”。

  網友看雲時撰文:當錯別字出現在各種出版物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出現在街頭巷尾,其危害大矣。網絡語言的流行,如果說初始是為了簡捷、“好玩”,那麼,當它成了年輕人的“主流”語言后,擴展到網絡之外,就很值得商榷了。至於廣告用語中以諧音“惡搞”成語,它不僅糟蹋了傳統的文字,而且誤導了今人,泛濫開來,以訛傳訛,讓孩子們都不知誰對誰錯了。這類惡意錯別字毫無積極意義,尤當力“剿”。由此看來,中小學生寫錯別字的問題,根源不在學生本身,而在於成年人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寫幾個錯別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缺乏敬畏之心,是毀損民族獨有的文化傳統。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會以自己獨有的語言文字為榮,倍加珍惜,甚至為了捍衛民族語言文字的純潔,不惜在外交舞台上較量。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形成的語言文字是世界民族之林的瑰寶,我們沒有理由不為之發揚光大盡一份心力。

  漢語言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語言之一。方塊的漢字,是表意文字的典范,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寶。5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是現代漢字的雛形,又是現代漢字的祖宗,后經歷了鐘鼎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歷史發展與演變,不斷發展與豐富,成為今天世界文化中表意文字的精華,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統一體。從先秦的諸子散文、漢代的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直到今天文學樣式的千花競放異呈紛彩,文字也隨之而豐富與完善。

  在使用漢字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端正認識,高度重視,完整、准確地掌握漢字的音、形、義﹔一定要少寫或不寫錯別字,自覺糾正錯別字。我們隻有正確、規范地使用漢字,努力提高文字表達能力,才能使漢字更好地為我們的生活和現代化建設服務。

  (史莉)

(來源:山西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