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院正廳屋脊上的望獸
編者按:
中國傳統古建筑、鄉村風土人情、口耳相傳的傳說故事、流淌至今的集體記憶……眾多細節與各種元素交織成了大連特有的鄉土文化。本報《文化·地理》版今起開設《大連發現之鄉土》專欄,呈現一個新鮮而豐厚的鄉土大連。
文/圖 關軍
據說人與人相遇是需要一點緣分的,人與建筑也是如此。我對橫山書院已經向往了很多年,連行車路線都規劃了好幾次。但一直到去年春節,才最終得以成行。沒想到的是,我從此跟橫山書院結下了緣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竟去了四五次之多。作為遼南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遺址,橫山書院的歷史、建筑與文化內涵極為厚重。
守望復州古城170年
橫山書院位於復州城西大街路北,坐北朝南,佔地2400多平方米,計有門房5間,大廳5間,東西廂房各7間,后廳11間,后院東西廂房各6間。
書院原是復州正紅旗防守尉顧爾馬渾將軍的府邸,據說在府邸建好后,這位將軍還沒來得及入住,便升職調往別處,這處府邸便閑置下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為給州內高級學員提供一個進修的場所,復州知府章鞠人倡議當地稟生胡紹庭和舉人劉祖堯等人募捐集資,半就官邸,半為新建,合而構成書院學舍。
為什麼叫橫山書院呢?據說與“復州八景”之一的“橫山遠眺”有關。橫山位於長興島西端,橫臥於渤海海岸,挺拔險峻,森列如屏。在秋高氣爽之際,極目遠眺,能看到錦州、山海關盡在煙霞之中。在茫茫的大海裡,當水手們望見橫山的山影時,就知到了復州。天長日久,橫山就成了復州的代名詞。橫山是古復州境內最高峰,書院又是其最高學府,故而將其命名為橫山書院,同時也寄托了“遠眺”金榜的美好願望。
到咸豐年間,復州知州王廷禎又主持重修和擴建了橫山書院。從1844年至1905年,橫山書院考取科名的近300人次,其中庠生220名、貢生58名、舉人10名、進士2名、翰林1名。這位翰林就是有“復州第一才子”之稱的徐賡臣。
60年隻出了兩位進士,這樣的成績似乎並不算好。但毫無疑問的是,橫山書院在培育復州學風方面,還是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大連文藝界相當一部分名人都來自瓦房店。
“門當”與“戶對”
橫山書院的大門為三開間屋宇式,門楣上方懸挂著黑底金字匾額,上書四個隸書大字:“橫山書院”。門洞中設有一根中柱,兩側的門房為南北套間,形成了明三暗五的格局,在臨街一面的牆上設有六邊形錦窗。大門前有磚砌照壁一面,門外東西置抱鼓石、石獅各一對,石獅下為須彌座,上面刻有八仙。抱鼓石和石獅風化都已相當嚴重。
很多人都把書院大門前的抱鼓石當成上馬石,這其實是不對的,它的准確名字是“門當”。一般而言,文官家宅用方形“門當”,代表書箱﹔武官府邸用圓形“門當”,寓意為戰鼓,這與顧爾馬渾的身份也是相符的。除了造型不同之外,有的“門當”上面還雕刻著花紋,不同的花紋寓意也不相同。民間大多用石鼓代替“門當”,因鼓聲宏闊威嚴,厲如雷霆,老百姓認為它能避邪。上馬石的外形通常比較規則,頂部平坦,適合上下馬時踩踏。
“戶對”是置於門楣上或門楣雙側的磚雕、木雕,因為取雙數,故名“戶對”。以因其形似發簪,也稱為“門簪”。木雕的“戶對”多安裝在門楣上方,典型樣式為圓形短柱,與地面平行,與門楣垂直,圖案多以四季花卉為主,也有寫吉祥文字的﹔磚雕的“戶對”則位於門楣兩側,圖案以瑞獸珍禽為主。“戶對”的多少與宅院主人官品職位的高低有關,三品以下有兩個戶對,三品為四個,二品為六個,一品為八個,隻有皇宮才能用九個,取“九五之尊”之意。橫山書院的大門上有四個“戶對”,這與顧爾馬渾當時的職位似乎又不太相稱。
“門當”通常位於門枕石之前,有的人家甚至將二者做成一體,但橫山書院的“門當”卻在石獅子附近,為什麼會離大門這麼遠呢?這似乎也成了一個難解之謎。
中國北方典型的建筑樣式
橫山書院為兩進院落清式建筑,所有房屋均為硬山頂,以青磚小瓦為主要建筑材料,是中國北方典型的建筑樣式。硬山頂是指房頂為兩面坡的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頂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在中國古建筑中,硬山頂建筑的等級最低,多用於民居,是四合院常見的屋頂形式。
整座書院的建筑等級比較低,所有木構件都沒有施彩繪,只是將其漆成暗紅色。但在屋脊的處理上,仍有主次之分,大門及前、后院正廳等位於中軸線上的建筑,都在正脊兩端用了望獸,而東西廂房則是清水脊。望獸張口向外望,其等級要低於吻獸,常用於城樓、鋪房、書院、學宮等建筑。在大門及前院正廳的梁、柱交接處,均設有雀替,圖案分別為游龍紋和水草紋,線條簡潔流暢,不施彩漆,顏色與柱、梁一樣,也是暗紅色,造型素雅,色彩古朴,與整個書院的人文氣息頗為契合。
在一進院的正房與廂房之間,各設有一個月亮角門。通過月亮門即可進入側院和后院,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這些月亮角門均由青磚砌成,上覆筒瓦門檐,瓦當圖案為金錢紋,造型簡單又不失細節。
門窗上櫺花樣式豐富多彩,這是橫山書院建筑的另一大特色,有盤長樣式、井字樣式、回紋樣式、工字樣式、方勝樣式、龜背錦式、套方錦樣式、步步錦樣式、燈籠錦樣式等多種,經典的中國傳統窗櫺花樣式幾乎在這裡都能看到。井字樣式櫺花圖案規整簡潔,它對應的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是吉祥的象征,同時又有防火的寓意,因此在中國傳統建筑中非常常見。盤長是佛門八寶之一,傳入中土后廣泛用於各種裝飾上,象征長生不老。使用這種櫺花表示門前有佛家寶物辟邪,又寓有主人健康長壽之意。龜背錦是烏龜背殼的象形圖案,非常漂亮,也有健康長壽、平平安安的寓意。
一直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功能
從成立之日起,橫山書院就一直承擔著教書育人的功能,1906年改稱橫山學堂,1913年改為中師學校,解放后改為復縣第二中學,1958年被列為大連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是復州城文化館辦公所在地,仍然承擔著普及文化的責任。
2004年10月,市政府投資60萬元對橫山書院進行大修,並於次年8月竣工。為了做到“修舊如舊”,橫山書院向整個復州城征集清朝年間的瓦片,現在屋頂上80%都是清代瓦片。為防止重新壘砌后順序混亂,房屋的原始瓦片、磚石在拆下來之前都一一進行編號,在處理完房頂后再原封不動地“挂”回去。
經過大修之后,橫山書院在前院的西側建造了一條長40米、寬3米的碑廊,展出與復州歷史有關的碑刻,其中包括明永樂年間所建石城碑、清乾隆年間所建磚城碑、清光緒年間重修復州城碑、清代愛國將領宋慶功德碑、民國十四年的遷署紀念碑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