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樓環古湖 江南第一名湖變"洗腳盆"(圖)【4】

2015年02月02日10:20  來源:央視網
 
原標題:南京高樓環古湖 江南第一名湖變"洗腳盆"(圖)

  老城區保護成難題 “保老城 建新城”如何協調

  南京一共有2400多處文物保護,此外還有1000多處尚未核定為文保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怎麼做好這些文物古跡的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經濟半小時》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南捕廳路最出名的古建筑,當屬甘熙宅第,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與明孝陵、明城牆並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記者在現場看到,就是這樣一個國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竟然存在很大消防隱患,圍牆外面竟然沒有預留消防通道。

  原江蘇省作協專業作家薛冰:就是文物局一再提醒他們,要留下(消防)防火通道,開發商寸土不讓,一直把建筑建到甘熙故居圍(牆)上。就一點不肯讓。

  南京城建藝術文化街區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曹曉元:這個裡面還是有一些,存在一定的矛盾。

  而在一些專家學者看來,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減少人為地干預。薛冰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規劃管市長還是市長管規劃就是一個矛盾,這也是需要用法制來確立的。薛冰告訴記者,他也親眼見証了一些南京文物保護成功的典型例子。

  記者劉朝暉:這是1936年建造的民國建筑,叫美大紙行。幾年前在改造拆遷的時候,這棟樓差點被拆掉,那麼它是如何被保護下來的?又是如何修舊如舊的呢?

  薛冰:2009年的時候,它從這邊改造的時候,要去蓋別墅的,那麼國務院調查組來的時候,這個建筑就留下來。留下來以后,然后就做了維修,這個玻璃是后來加的呀,這個都是《文物保護法》上面有規定的,就是新造的部分,一定要區別於原有的部分。

  而南京明城牆管理部門,對牆體的維護修繕,周邊環境的整治方面也有很多突破。

  記者劉朝暉:這裡是南京的明城牆,距今有6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牆。幾年前城牆兩邊還是一些棚戶區,環境很差,而且分管的部門有六、七家單位,各管一塊,那麼它們是如何平衡文物保護和規劃利用的呢?具體又是如何做的呢?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專職副書記曹方卿:過去我們城牆是分段分片管理的,沒有統一管理。這一次城牆統一管理了以后,我們對25公裡,現存的城牆進行了物理上的監測,在整個城牆段落,設置了500多個監控探頭,一個月左右出一期數據,來進行針對城牆的維護或者修繕。

  不僅如此,現在,南京市整體城市規劃、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南京市規劃局局長葉斌:我們從2001年開始,確立了一個所謂保老城、建新城的戰略,把老城的開發量,包括有關的城市功能,適當地進行醫治,另外一個,就把老城的人口的密度也降低下來。

(來源:央視網)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為民族復興創造良好人口環境(人民時評)
  2. 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公告
  3. 全國政協委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
  4. 在新長征路上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
  5. 《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