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虫是病?
不是強迫症,更不是幻聽
當腦中反復出現的歌曲或旋律不合時宜時,人們通常覺得很煩躁,不少人甚至覺得自己患上了“強迫症”。溫金峰認為,“耳虫”是一種生理學現象,是正常還是病態,取決於它會不會影響人們正常的生活。而強迫症、幻聽都是病症,它們的程度是不一樣的。
陳啟山也持有相同的觀點,他強調:“‘耳虫’是不受你控制的非自主被動現象,說來就來,沒有規律可循。但強迫症不同,它具有行為和思維上的自主強迫性和有反復性,舉個強迫症的典型例子——洗手,強迫症患者既要強迫自己洗手,同時也有一種反強迫情緒,想控制自己的洗手頻率,正是這種反復的心理變化讓強迫症患者陷入了焦慮和困境。”
至於幻聽,主要分為真性幻聽和假性幻聽,真性即真的聽到聲音,比如總是聽到別人在背后說自己壞話,事實上並不存在這回事,通常表現為“被害妄想症”﹔假性幻聽則是腦海中出現的想象,有點像“耳虫”,但兩者有本質區別。陳啟山說:“假性幻聽出現的是隨機的想象和聲音,類似於CD機的隨機播放,它可能跟記憶片段有關,也可能是思維擴散的結果。但‘耳虫’特指重復性的旋律,而且一定指向已經入腦的記憶。”
不同的人出現“耳虫”的概率也不盡相同。研究表明,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耳虫”的騷擾,音樂家也比普通人更常聽到耳邊徘徊的旋律。“耳虫”中還存在強勢者,這種被稱作“消除旋律”的曲調,一旦在腦海出現便勢不可擋地蓋過其他旋律。另外,當一個人對一段音樂的旋律和節奏產生共鳴時,這段音樂就會在其腦中不斷重復。總之,專家們認為,“耳虫”是不是病,要看持續的時間長度和強度而定。
越注意越煩惱
“耳虫”遭到嫌棄,主要是因為它經常出現在不合時宜的情境中,而且陰魂不散。想想夜深人靜或考試時突然來上一段《小蘋果》,馬上畫風一變,令人完全靜不下心了,更煩的是,越努力擺脫它,旋律好像反而響得越歡了。對於這種現象,陳啟山解釋說,這正順應了心理學上的“自我控制的逆效應”,你越注意到它,它給人心理帶來的厭煩越嚴重,就像歌詞唱的那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耳虫”是大腦接收到信息后情不自禁的一種反應,國外的一項研究顯示,大部分“耳虫”隻會持續30分鐘左右的時間。這種現象雖然普遍,但它基本上是無害的,隻有少數人表示“耳虫”讓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做事,在遭遇“耳虫”后,46.67%的人選擇想、聽或者唱其他歌﹔25.71%的人用其他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如和別人聊天、想一些其他的事情等﹔7.62%的人堅持聽這首歌、跟唱這首歌﹔1.90%的人選擇喝酒﹔另外18.1%的人選擇啥也不干或者直接去睡覺。
專家支招:妙法助你驅“耳虫”
專家認為,要對付耳虫,最好的方法有兩種:
●“讓耳虫飛”,不要管它,讓它順其自然,同時放鬆心情,控制住趕走它的欲望,徘徊一段時間后“耳虫”自然會飛走﹔
●積極有意識地思考或解決一些任務,最好是目的比較明確,能馬上給出反饋的,比如心算一些簡單的算數﹔也可以對自己發出簡單可行的指令,比如數數書上共有幾個字。
陳啟山解釋說:“這兩種方法其實是針鋒相對、截然不同的,第二種比較少人使用,但通常效果很好。因為大腦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耳虫’佔據了一部分,我們要通過一些行為來搶回認知資源。大腦會對能快速反饋的思維給出優先權,所以適合做一些簡單直接的思考。”反之,如果想的話題太深太廣,比如窮究人生意義,效果可能並不好。
(來源:廣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