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梁衡讀美文”第一篇: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過秦論》【2】

《過秦論》
作者:賈誼
【導讀】
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華夏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個瞬間就土崩瓦解的政權。賈誼4 歲時秦王朝垮台,他有幸成為第一個研究評說這一歷史現象的政治家、文學家,也正是靠這篇文章奠定了他在中國政治史、文學史上的地位。秦的垮台,賈誼認為是“仁義不施”,焚書愚民,而單靠暴力統治。秦以后中國又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王朝起而復滅,可謂“潮起潮落”,無不被賈誼所言中。任何政權,仁義不施,反人民,必然滅亡。這篇文章的魅力是能將一個王朝的興滅過程輕鬆收入一篇文章之中,又順理成章,如黃河瀉地,長江入海,自有一股排山倒海又萬水歸宗的氣勢,開了古代政治論文的先河。
【關鍵詞句】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仁義不施。
【名言成語】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作者介紹】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河南)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曾任博士、太中大夫,因多次上疏議論政事,被元老權貴排斥,貶為長沙王太傅,后又當上了梁懷王太傅,懷王不慎墜馬而亡,他郁郁不歡,一年后便去世,年僅33歲。其著作主要包括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正文】
秦孝公據函之固﹝1﹞,擁雍州之地﹝2﹞,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3﹞,並吞八荒之心﹝4﹞。當是時也,商君佐之﹝5﹞,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6﹞。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8﹞,因遺策﹝9﹞,南取漢中﹝10﹞,西舉巴蜀﹝11﹞,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12﹞,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13﹞。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14﹞,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什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15﹞,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16﹞,伏尸百萬,流血漂櫓﹝17﹞。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施及孝文王、庄襄王﹝18﹞,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19﹞, 履至尊而制六合﹝20﹞,執敲朴以鞭笞天下﹝21﹞,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22﹞,百越之君俛首系頸﹝23﹞,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24﹞,卻匈奴七百余裡﹝2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26﹞ ,以愚黔首﹝27﹞ 。隳名城﹝28﹞,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29﹞,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30﹞,因河為池﹝31﹞,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2﹞。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33﹞,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於殊俗。然而陳涉﹝34﹞,瓮牖繩樞之子﹝35﹞,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36﹞,材能不及中庸﹝37﹞,非有仲尼、墨翟之賢﹝38﹞,陶朱、猗頓之富﹝39﹞,躡足行伍之間,起阡陌之中﹝40﹞,率罷弊之卒﹝41﹞,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42﹞,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43﹞,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44﹞。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45﹞﹔陳涉之位,不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棘矜﹝46﹞,不於鉤、戟、長鎩也﹝47﹞﹔謫戍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48﹞。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49﹞,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50﹞,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注解】
﹝1﹞ 秦孝公:名渠梁,任用商鞅實行變法,秦國國力大增,開始稱雄諸侯。殽:殽山,在今河南洛寧北。函: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南,是當時秦國的東關。
﹝2﹞ 雍州:古九州之一,相當於今陝西、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
﹝3﹞ “有席卷”以下三句: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全部佔有的意思。
﹝4﹞ 八荒:八方。
﹝5﹞ 商君:指商鞅,由衛入秦,輔佐孝公變法,后被誣謀反而被殺。
﹝6﹞ 衡:通“橫”。斗:使諸侯爭斗。
﹝7﹞ 西河:指黃河兩岸、原屬魏國的地區。
﹝8﹞ 惠文、武、昭:指惠文王駟、武王蕩、昭襄王則。蒙:繼承。
﹝9﹞ 因:遵循。
﹝10﹞ 漢中:今陝西西南一帶。
﹝11﹞ 巴蜀:地在今四川。
﹝12﹞ 合從(zòng):合縱,指六國聯合抵御秦國的策略。
﹝13﹞ 孟嘗:孟嘗君田文。平原:平原君趙勝。春申:春申君黃歇。信陵:信陵君魏無
忌。
﹝14﹞ 六國:泛指齊、楚、韓、魏、燕、趙、宋、衛、中山。
﹝15﹞ 鏃(zú):箭頭。
﹝16﹞ 北:敗北。
﹝17﹞ 櫓(lǔ) :大盾牌。
﹝18﹞ 施(yì) :延續。
﹝19﹞ 二周:戰國時周分裂為西周、東周兩個小國,分別建都於今河南洛陽和河南鞏
縣。
﹝20﹞ 六合:天地四方,這裡指天下。
﹝21﹞ 敲朴:杖棒,短者為敲,長者為朴。
﹝22﹞ 桂林、象郡:是秦所設二郡,在今廣西境內。
﹝23﹞ 百越:泛指東南少數民族各部。俛(fǔ) :通“俯”。
﹝24﹞ 蒙恬(tián):秦國將領,曾率軍渡黃河北逐匈奴,修筑長城。
﹝25﹞ 卻:擊退。
﹝26﹞ 燔:燒。
﹝27﹞ 黔首:百姓。
﹝28﹞ 隳(huī):毀壞
﹝29﹞ 鍉:通“鏑”,箭頭。
﹝30﹞ 華(huà):華山。
﹝31﹞ 河:黃河。
﹝32﹞ 誰何:誰敢呵問。何,通“呵”,呵斥。
﹝33﹞ 金城:堅固的城池。
﹝34﹞ 陳涉:即陳勝。
﹝35﹞ 牖(yǒu):窗戶。
﹝36﹞ 遷徙之徒:被發配到邊疆服役的人。
﹝37﹞ 中庸:中等庸人。
﹝38﹞ 墨翟(dí):即墨子,春秋后期思想家。
﹝39﹞ 陶朱:即范蠡(lí),春秋末越大夫。晚年到陶地經商致富,號稱陶朱公。猗頓:
春秋時魯國人,在猗氏經營畜牧業而成巨富。
﹝40﹞ 俛(miǎn) :通“勉”,盡力。
﹝41﹞ 罷(pí):疲倦。
﹝42﹞ 揭:舉。
﹝43﹞ 贏:背負。景(yǐng):通“影”。
﹝44﹞ 山東:崤山以東。
﹝45﹞ 自若:和以前一樣。
﹝46﹞ 耰(yōu) :平整土地所用農具。棘矜:棘木棍。
﹝47﹞ 铦(xiān) :鋒利。鎩(shā):大矛。
﹝48﹞ 曩(nǎng):以往,從前。
﹝49﹞ 度(duó)長絜(xié)大:比較長短大小。
﹝50﹞ 七廟:天子宗廟。古代制度規定天子宗廟奉祀七代祖先。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