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梁衡讀美文”第一篇: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過秦論》【3】

【譯文】
秦孝公佔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一起牢固地守衛著,借以窺視周王室(的權力)。他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並吞八方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建立法規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攻戰的器械﹔對外實行連橫策略,使各國諸侯互相爭斗。這樣,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繼承已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並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土地,向北佔領地處要害的郡邑。諸侯恐慌害怕,聚會結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各諸侯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成一體。此時,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睿明智慧而忠誠信義,寬大厚道而愛惜人民,尊敬賢良而重視士人,(他們)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將楚、齊、韓、魏、燕、趙、宋、衛、中山等國的部隊結成聯軍。於是,六國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為各國)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率軍隊。他們曾經以十倍於秦國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去攻打秦國。秦人打開函谷關引敵深入,但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秦人沒有損失一箭一鏃,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這樣一來,縱約解散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充足的力量利用對方弱點來制伏他們,追趕(九國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國)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域。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入秦朝拜。
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治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麼戰事。到始皇的時候,他大大地發揚了前六代君主的功業,揮舞著長鞭來駕馭全中國,吞並東西二周,消滅各諸侯國,登上最尊貴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把性命交給秦的下級官吏處理。於是(秦始皇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裡﹔胡人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用來愚昧百姓﹔毀壞著名的城邑,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毀刀刃和箭頭,鑄成十二個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他憑借華山做城牆,借用黃河做護城河,上有億丈高的城牆,下臨深不可測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之處,可靠的官員和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秦始皇始皇心裡自以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裡的銅牆鐵壁,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然而,陳涉不過是個破瓮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后來)做了被遷滴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庸人,並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也不像范蠡、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在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他們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杰紛紛響應聚集,許多人都背著糧食,如影隨形般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於是一齊起義,消滅了秦王朝。
可以斷言,一統天下的秦王朝並不是弱小得(無力抵抗),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還是從前那個樣子。陳涉的地位並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的國君們更尊貴﹔鋤頭木棍並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滴戍邊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相抗衡﹔(至於)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陳涉)也比不上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卻成功,功業完全相反。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那簡直是天淵之別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區區之地,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使各國諸侯都來朝拜,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這之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用崤山、函谷關作為宮牆。結果一個戍卒發難就毀掉了天子宗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裡,被天下人恥笑,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
【作者簡介】
梁衡,當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
在當代散文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選中學教材最多的一位,如《晉祠》《夏感》《青山不老》《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杆拍遍》等等。他還是政治人物散文的首創及集大成者。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