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梁衡讀美文”第二篇:
影響中國歷史的十篇政治美文之《出師表》【2】

【正文】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3﹞,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4﹞,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5﹞,不宜妄自菲薄﹝6﹞,引喻失義﹝7﹞,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8﹞,俱為一體,陟罰臧否﹝9﹞,不宜異同﹝10﹞。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董允等﹝11﹞,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12﹞。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13﹞,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14﹞。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15﹞,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16﹞,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17﹞,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18﹞。先帝不以臣卑鄙﹝19﹞,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20﹞。后值傾覆﹝21﹞,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22﹞。受命以來,夙夜憂嘆﹝23﹞,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24﹞,深入不毛﹝25﹞。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26﹞,攘除奸凶﹝27﹞,興復漢室,還於舊都﹝28﹞。此臣之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注解】
﹝1﹞ 先帝:劉備。崩殂:古時指皇帝的死亡。
﹝2﹞ 益州:相當於今四川大部及雲南、貴州部分地區。疲敝:困乏。
﹝3﹞ 內:朝廷。忠志之士:軍中將士。
﹝4﹞ 追:追念。
﹝5﹞ 恢宏:振奮。
﹝6﹞ 妄自菲薄:不知自重,輕視自身價值。
﹝7﹞ 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引喻,稱引,譬喻。義,適宜,恰當。
﹝8﹞ 宮:皇宮。府:丞相府。
﹝9﹞ 陟(zhì):升遷。臧否(zāngpǐ):善惡,這裡指表揚和批評。
﹝10﹞ 異同:不同。
﹝11﹞ 侍中:侍從皇帝左右,以備應對顧問的官員。侍郎:宮廷近侍官。
﹝12﹞ 簡拔:選拔。遺(wèi):交付。
﹝13﹞ 裨(bì):增益。闕(quē):缺點。漏:疏漏,過失。
﹝14﹞ 督:指向寵任中部督,掌禁衛軍。
﹝15﹞ 尚書: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官。長史:設於丞相、三公府中,行其輔佐之職。參軍:丞相府或諸王府中的重要幕僚。
﹝16﹞ 死節:為保全節操而死。這裡有以死報國的意思。
﹝17﹞ 南陽:郡名。諸葛亮曾隱居於南陽隆中(今湖北襄陽西)。
﹝18﹞ 聞:出名。達:顯達。
﹝19﹞ 卑鄙:低微而鄙陋。
﹝20﹞ 驅馳:奔走效勞。
﹝21﹞ 傾覆:兵敗。
﹝22﹞ 寄:托付。
﹝23﹞ 夙夜:朝夕,日夜。
﹝24﹞ 瀘:瀘水,即金沙江。
﹝25﹞ 不毛:不長草木的荒蕪之地。
﹝26﹞ 庶:但願,或許。
﹝27﹞ 攘除:除掉,清除。奸凶:指曹操。
﹝28﹞ 舊都:指東漢都城洛陽。
【譯文】
先帝開創大業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國,我益州地區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真是處在萬分危急、存亡難料的時刻。但是,宮廷裡侍奉守衛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舍生忘死地作戰,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給陛下的緣故。陛下確實應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發揚光大先帝的美德,振奮志士們的氣概,絕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出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了忠誠進諫的道路。
陛下身邊的近臣和丞相府統領的官吏,本都是一個整體,升賞懲罰,揚善除惡,不應標准不同。如有做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以顯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應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都是忠良誠實之人,因而先帝才選留下來輔佐陛下。我認為宮內的事情,無論大小,應當征詢他們的意見,然后再去施行,這樣一定能夠補正疏失,增益實效。
將軍向寵,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曉軍事,當年試用,先帝曾加以稱贊,說他能干,因而經眾人評議薦舉任命為中部督。我認為軍營裡的事情,無論大小,都可以征詢他的意見,這樣一定能夠使軍伍團結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得其所。
親近賢臣,遠避小人,這是漢朝前期之所以能夠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避賢臣,這是漢朝后期之所以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於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一次不嘆息遺憾恨。侍中郭攸之、費袆,尚書陳震,長史張裔,參軍蔣琬,這些都是忠貞、坦直,能以死報國的節義臣子,誠願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則漢王室的興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是個平民,在南陽郡務農親耕,在亂世間隻求保全性命,不求聞名於諸侯而達官顯貴。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見識短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連三次到草廬看我,征詢我對時局大事的意見,我因此深為感激,從而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力。后來正遇危亡關頭,在戰事失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機患難期間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囑托給我了。接受遺命以來,日夜擔憂興嘆,隻恐怕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完成,從而有損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瀘水,深入荒蕪之境。如今南方已經平定,武庫兵器充足,應當鼓勵和統率全軍,北伐平定中原地區,我希望竭盡自己有限的才能,消滅奸邪凶惡的敵人,復興漢朝王室,遷歸舊日國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盡忠心於陛下的職責本分。至於掂量利弊得失,毫無保留地進獻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費袆、董允的責任了。
希望陛下責成我去討伐奸賊並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懲治我失職的罪過,用來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發揚聖德的言論,那就責備郭攸之、費袆、董允等人的疏忽,公布他們的罪責。陛下也應該自己思慮謀劃,征詢從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進言,深切追念先帝遺留下來的詔書,我就受恩感激不盡了。
如今要出征遠行了,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該說些什麼話。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