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誰是中國“第一猴”?孫悟空。姓孫,猢猻的“孫”。
孫悟空,出自《西游記》,按通常的說法,作者是吳承恩,所以孫悟空又應該姓吳。但吳承恩的小說裡孫悟空什麼樣?“七高八低孤拐臉,兩隻黃眼睛,一個磕額頭,獠牙往外生”,好像和我們腦海中的美猴王又不一樣。
大家心目中的孫悟空形象從何而來?依我看,大家印象中的孫悟空恐怕不姓吳,而是姓章、姓萬。靠著這兩姓人家的再創造,才演繹拼貼出今日千千萬萬中國人眼中面目清晰、活靈活現的——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帘洞,齊天大聖孫悟空。
在章家之中,眼下名氣最大的應該要數章金萊。也許你更熟悉他的藝名:六小齡童。
這四個字一出,恐怕在中國真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國民大聖”也不是一代人就能造就的。在“六小齡童”章金萊堪稱出神入化的表演背后,是章氏家族作為“猴王世家”幾代人的心血。
我國不少戲曲劇種中,都有以孫悟空為主角的“猴戲”橋段,章金萊的老家——紹興的“紹劇”,也不例外。章金萊的曾祖父章廷椿、祖父章益生,都以猴戲聞名﹔而到了章金萊的父親章宗義那裡,更是因為在猴戲上造詣極深,被譽為“南派猴王”。章宗義從小痴迷戲曲,得家學真傳,六歲從藝,因此得了個“六齡童”的藝名。章宗義還有一個擅演老生的哥哥叫章宗信,七歲從藝,藝名“七齡童”。有兄弟如此,家學淵源可見一斑。196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了紹劇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六齡童飾演孫悟空,七齡童飾演豬八戒,一對兄弟分飾“大師兄”“二師兄”,一時傳為趣事美談。
六齡童章宗義一共有11個孩子,章宗義的后代當中,今天名氣最大的自然是最小的兒子章金萊,但當初最先接受“南派猴王”衣缽的,卻是他的二兒子章金星。章金星天分極高,三歲開始就隨浙江紹劇團演出。章金星七歲時,浙江紹劇團在上海為周恩來總理和到訪的外國賓客演出《大鬧天宮》,章金星出演羅猴。演出結束后,周恩來總理上台接見演員,還特別抱了抱小猴子章金星,叮囑“六齡童”章宗義“多培養幾個‘小六齡童’”。由此,章金星便得了“小六齡童”的藝名,而周總理抱著小六齡童的照片也成了紹興人記憶中一個經典的瞬間。
然而,或許是天妒英才,小六齡童章金星因罹患白血病而早夭,年僅16歲。而他的小兄弟章金萊則接過了南派猴王的傳承,為有別於哥哥,取藝名“六小齡童”。雖然有著父親的親傳以及家學的淵源,但“猴四代”六小齡童的成長依然浸透了他個人努力的汗水。章金萊本人是個高度近視,眼光缺乏靈動和神採,這是演猴戲的大忌,為此他經常盯著日出時的太陽或者快速運動的乒乓球看,“強行矯正”自己的眼神,這才有了電視劇《西游記》裡孫悟空永遠靈目圓睜的生動表演,而最終造就了被許多觀眾奉為“不二經典”“無法超越”的美猴王形象。
而六齡童章宗義,雖然培養了六小齡童這樣優秀的接班人,卻依然未曾放棄自己的藝術人生,2012年,年近九旬的章宗義接受媒體採訪,依舊時不時忍不住耍上一段猴戲,並留下了那段著名的感慨:“如果有機會,我還想再登台演出。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來了,但我知道我能演。”兩年后,章老駕鶴西去,但他對藝術的追求、章家四代猴王對藝術的追求,依然在那句“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來了”的自我告白中,在六小齡童依然活躍的身姿中,活靈活現,熠熠生輝。
說完章氏家族,我們再來說說萬氏家族。萬氏家族的故事,要從1937年講起。
1937年,迪士尼出品的史上第一部動畫長片《白雪公主》上映,迅速風靡全球,並一度成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電影。而就在這一年,后來公認的亞洲動畫強國日本,卻正沉浸於軍國主義的狂熱之中,把侵略的鐵蹄踏上了中華大地。
當世界折服於動畫這一藝術載體獨有的表現力時,戰火中的東亞,似乎還是一片動畫的荒野。然而,在中國,在上海,已經有了亞洲動畫藝術的萌芽。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四兄弟,就是當時眾多先行者之一。四兄弟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就在上海鑽研動畫創作,中國首部獨創動畫片《大鬧畫室》,以及三十年代一系列宣傳抗日的動畫短片《同胞速醒》《精誠團結》《民族痛史》等,都出自他們之手。
《白雪公主》公映后不久,這股動畫長片的風潮即吹到上海,萬氏兄弟決心拍出自己的動畫長片。最終,他們的選材也落在了“公主”身上,隻不過這位“公主”卻是個反派——1941年,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橫空出世,宣告了中國動畫電影的開端。故事取自婦孺皆知的《西游記》中過火焰山的橋段,男一號:孫悟空。
同時,《鐵扇公主》也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沒錯,亞洲第一部動畫長片並不是出現在日本,而是出現在中國,出現於正在烽火之中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1941年的中國。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鐵扇公主》的美術風格恐怕難稱討喜,但在當時它代表的是亞洲動畫的最高水准,甚至可以與迪士尼一道,躋身世界動畫長片制作的第一梯隊。其他不論,單看80分鐘、9700尺膠片的片長,及其背后龐大的作畫量與對動畫長片制作流程的掌控,就足以令其他競爭者望塵莫及。《鐵扇公主》堪稱中國動畫史的一個巔峰。然而有趣的是,似乎是這個時候起,中國動畫與萬氏家族,就和西游記、和孫悟空,結下了不解之緣。
新中國成立之后,萬氏四兄弟繼續活躍在新中國動畫事業的一線。像萬古蟾拍出了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萬超塵則專精於木偶片,其擔任技術指導的木偶片《神筆》也是中國動畫史上的名作。而四兄弟的孫悟空情緣,則在萬籟鳴的身上開花結果了。
1960年,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投拍,萬籟鳴擔任導演,萬氏兄弟聯合擔任作畫監督。將“大鬧天宮”這一段情節拍成動畫,是萬氏兄弟自《鐵扇公主》上映后始終念念不忘的夙願,而今終於得以達成。在當時困難的歲月中,經過艱苦卻毫不妥協的制作,《大鬧天宮》上下集終於在1961年和1964年分別上映。完全手工繪制的精美作畫每一幀都堪稱藝術品,其制作水准即便在今天也堪稱一流。影片上映后國內贊譽一片,更是一作而確定了孫悟空“黃衣紅褲虎皮裙”的經典動畫扮相,成為幾代人童年回憶中無可替代的一部分。《大鬧天宮》是中國動畫史上的又一巔峰,亦是永遠的豐碑。
萬氏兄弟的孫悟空不僅風靡中國,更成了全世界的偶像,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一張名片。《大鬧天宮》在全球獲獎無數,而現代日本漫畫的鼻祖、創作了《鐵臂阿童木》《火之鳥》等“神作”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更是因少時在日本觀看《鐵扇公主》深受觸動,才踏上漫畫之路。手塚治虫視萬籟鳴為兒時偶像,曾多次來中國拜會萬籟鳴,更和萬籟鳴合繪了一張“孫悟空與阿童木牽手”的珍貴畫稿。中日動畫史上象征勇氣和正直的兩位主角紙上牽手,讓人不禁贊嘆“藝術”與“美德”跨越國界與文化的力量。
《 人民日報 》( 2016年02月13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