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通背拳80后傳人的“叛逆”:傳承危機下的創新

面對傳承危機,80后洪洞通背拳傳人衛明結合多種拳法創造出一種自衛反擊術吸引愛武者。圖為衛明的舅舅、山西省洪洞通背拳第八代傳人秦根基。 受訪者提供 攝
2016年12月31日下午,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學小花園,數名五六歲的孩子正跟著山西省洪洞通背拳第九代傳人衛明學習“一招三式”。這並不是傳統通背拳,而是衛明結合多種拳法創造出的一種自衛反擊術,簡單有效,“傳統教授方法已跟不上時代,武術面臨傳承危機,我先讓大家感興趣,再找好苗子傳承。”
“如果擱在舊社會,我這種做法就是欺師滅祖,背叛師門。”出生於1982年的衛明8歲起就跟隨舅舅、洪洞通背拳第八代傳人秦根基練拳。
2016年5月,他開始在山西大學教通背拳。六個月后,學生卻越來越少,所以他結合通背拳、形意拳、截拳道等多種拳法創造出八十多招“一招三式”,面對歹徒,人們可利用這種反擊術迅速脫困。
這種簡單有效的武術得到學員喜愛。5歲男孩兔寶已跟隨衛明學習數月。他的父親說,現在健身館、跆拳道館越來越多,傳統武術的武館卻越來越少,“大家的追求就是實用、能打。像以前那樣一練好幾年,已經和時代脫節了。”
史料記載,洪洞通背拳以一百零八個動作組成的母拳套路和數十個子拳套路形成完整體系,實戰性強,完整保存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三十二勢拳法,曾被乾隆皇帝御賜“神拳”之稱。1936年,洪洞通背拳第六代傳人樊一魁著書《忠義拳圖稿本》,在學校和軍隊廣為傳播。
太極拳大師、北京信息科技大學教授於志鈞在其著作《中國傳統武術史》中表示,陳家溝長拳譜與洪洞通背拳完全相同,可見陳家溝長拳就是通背或通臂拳。
秦根基有三千弟子,其大弟子李果鎖卻苦尋傳人不得,洪洞通背拳面臨傳承危機。衛明說:“洪洞通背拳雖流傳於全國,甚至傳到海外,但真正繼承的不多,可以說走出洪洞就死了。”
面對傳承危機,80后洪洞通背拳傳人衛明結合多種拳法創造出一種自衛反擊術吸引愛武者。圖為衛明教山西大學學生自衛反擊術。 王晉磊 攝
陷入傳承危機的不只是洪洞通背拳,山西另一大拳種形意拳也面臨同樣問題。形意拳山西車派布氏第三代傳人布援強說,清末民國時,形意拳發展很快,但現在,體育項目多了,生活節奏加快,愛武術的人少了,“過去徒弟求著拜師,現在反過來。”
衛明認為,中國傳統武術的傳承難題與其收徒方式有關,“過去老說十年功夫,徒弟進門先做三年家務活,再站三年樁,第三個三年才教套路,最后一年才教破手。一句俗話‘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有人練三十年套路也打不倒一人。”
其大師兄李果鎖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過去確實有這種做法,師父為了選好徒弟,十年熬下來,熬不到的都淘汰了,剩下的就是精英,各門派才能活下去。我練拳時,沒這麼嚴重,但也是先站一冬天樁,才跟著師父學套路。現在誰能跟著站一冬天樁呀?”
據衛明介紹,根據其師門拳道源流記載,第七代傳承人范作舟曾打敗揚言“拳打洪趙二縣,腳踢汾河兩岸”的日本武士,“師祖范作舟去世時說一定要把洪洞通背拳發揚光大,舅舅一直想著這件事。”
上世紀90年代,秦根基自費成立洪洞縣武術學校,數年后,卻因種種原因關門。衛明2005年從湖南國際李小龍特訓總部畢業后,跟著秦根基籌拍通背拳電影,花了十年時間,投入數十萬元,幾易其稿,卻不了了之。秦根基上了年紀,回家休養,衛明則北上太原。
此次他破釜沉舟,大膽創新,得到了師父支持。秦根基說:“衛明創這套自衛反擊術,每一招一式都和我商量過,符合通背拳的要求和高度。”
李果鎖也支持衛明的做法,“這算進步,如不創新,傳統武術會死掉。”(記者 李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