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二十四節氣的來龍去脈嗎(下)(讀者點題)

圖作者:雲飄山巒
立秋
每年公歷的8月6日到9日,便是立秋時節。立秋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是指暑去涼來。古人雲“一葉落而知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
每年立秋,隨著果蔬的成熟,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就進入了晒秋最旺季節。晒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份生活的部分山區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庄平地極少,隻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頂等,架晒或挂晒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這種傳統農俗現象。
處暑
處暑節氣在每年公歷8月23日前后。處暑,即為“出暑”,意味炎熱的夏天要離開,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處暑后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我國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也就是說,是庄稼成熟的時期。在中國南方,剛剛感受一絲秋涼的人們,往往在處暑尾聲,再次感受高溫天氣,這就是人們俗稱的“秋老虎”。趕上“秋老虎”的地區容易形成夏秋連旱,需警惕火災。
處暑前后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鬼節”或“中元節”。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為止,都會舉行普渡布施活動。住在河邊的人們會放河燈,河燈也叫蓮花燈,河燈星星點點,寄托家人對故去親人的思念,點綴人間如天上銀河。
白露
每年公歷9月7日或8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俗語雲:“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還會熱,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洗了十八天后,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赤膊露體了,會著涼受寒。
“碧雲天,黃葉地,秋風緊,北雁南飛。”元代詩人王實甫用一首詩,道出了白露特有的風景——北方的鴻雁南下過冬。白露時期,也是“群鳥養羞”的時期。《禮記》有雲:“羞者,所美之食。”養羞,就是儲備食物以過冬的意思。
說到白露,愛喝茶的南京人都對“白露茶”十分青睞。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的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秋分
秋分節氣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到24日。《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為“半”之意。秋分有以下兩層意思:一個是日夜時間等分,全球大部分地區在秋分當日的24小時晝夜均分﹔另一個是氣候由熱轉涼。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據傳,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中國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雲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把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隻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寒露
每年公歷的10月7日到9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時節。作為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寒露的到來表示氣候開始從涼爽向寒冷過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我國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在寒露時節,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天氣漸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並且貝殼的條紋和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有黃華”是說在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在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東北地區進入深秋,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我國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重九登高節,游人絡繹不絕。
霜降
每年公歷10月23日或24日,是霜降節氣。“霜降”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說的是在霜降時節,養生保健非常重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介紹霜降的: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霜降”表示天氣變冷,露水凝結成霜。
我國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虫也都藏在洞裡,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
說到霜降時節的傳統,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吃紅柿子。在許多人看來,霜降吃柿子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對延年益壽多有助益。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還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冬天到來會把嘴唇凍裂。
立冬
每年公歷的11月7日到8日之間,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中國人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准備冬眠。
我國古代將立冬節氣分為3個5天,並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立冬來時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就不太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俗語說:“立冬離不開餃子”。自古以來,立冬吃餃子就是家喻戶曉的習俗。中國以農立國,秋收冬藏,到了立冬這一天,清點一年的收獲,改善一下生活,最好的方式就是吃一頓餃子了。
小雪
每年公歷的11月22日或23日,是小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月中(農歷),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說的是進入小雪節氣,氣溫逐漸降到0℃以下,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作小雪。
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三候閉塞而成冬。”古人認為天虹是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而小雪時節陰氣旺盛、陽氣隱伏,天地不交,所以“虹藏不見”﹔“天氣上升”是說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大地中的陰氣下降,陰陽不交,萬物因此失去生機﹔由於天氣寒冷,萬物的氣息飄移和游離幾乎停止,故三候曰“閉塞而成冬”。
俗話說“小雪地封嚴”,土壤凍結之后,大小江河陸續封凍。農諺道:“小雪雪滿天,來年必豐年。”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小雪時節落雪,來年雨水均勻﹔二是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虫﹔三是積雪有保暖作用,增強土壤肥力。這就是古人說的“瑞雪兆豐年”。
大雪
每年公歷的12月7日或8日,是大雪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意思是大雪時節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節更大了。
大雪時節分為三候:“一候鹖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鹖鴠,也叫黃足鼴鼠、寒號鳥。到大雪時節,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求偶﹔“荔挺”是蘭草的一種,感受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南京有句俗語:“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忙著腌制“咸貨”。將大鹽加八角、桂皮、花椒、白糖等入鍋炒熟,涂抹在雞鴨魚肉的裡裡外外,反復揉搓,然后把肉連同調料放進缸內,用石頭壓住,放在陰涼背光的地方。半個月后取出,將腌出的鹵汁入鍋加水燒開,放涼后再同肉一起放入缸內,壓上石頭。10日后再取出,挂在朝陽的屋檐下晾晒干,以迎接新年。
冬至
每年公歷12月21日到23日之間,是冬至節氣。冬至又名“一陽生”,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
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土壤中的蚯蚓蜷縮著身體﹔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屬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了。
冬至和立冬一樣,都要吃餃子。餃子原名“嬌耳”,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東漢末年,張仲景在家鄉白河邊,看到不少凍爛耳朵的病人,便決定舍藥救人。他熬制了“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煮好后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小寒
每年公歷的1月5日或6日,是小寒節氣。俗話說,“冷在三九”。“三九”多在公歷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節氣內。根據我國氣象資料記載,“小寒”是氣溫最低的時節,隻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因此有“小寒勝大寒”之說。
小寒分為三候:“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古人認為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此時陽氣已動,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小寒時北方到處可見喜鵲,並且開始筑巢﹔“雉鴝”的“鴝”是鳴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
農歷十二月也稱“臘月”,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臘八節吃臘八粥是中華傳統習俗。我國古人稱“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認為吃粥可以延年益壽。《燕京歲時記》中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以作點染。”
大寒
每年公歷的1月19日至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過了大寒,神州大地又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
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而鷹隼之類的征鳥,卻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在一年的最后5天內,水域中央的冰最為結實厚固,孩童們可以盡情在河上溜冰。
“畫圖數九”是中國北方的民間習俗。早年間,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數九寒天,會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養生。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9個字,每字9畫共81畫(均為繁體字),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過完,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
四張節氣圖作者:青 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