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探式寫作”拓寬文學邊界
“過去總結報告文學的特點,就是真實性、現實性、文學性。其實還應該加上一個思想性。楊黎光的報告文學創作就注重思想性,追求獨特的感覺認識和獨特的發現、深刻的見解。”1月8日,中國作家雜志社和廣東人民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楊黎光報告文學《大國商幫:承載近代中國轉型之重的粵商群體》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在發言中如是說。
廣東人民出版社社長肖風華介紹,《大國商幫》以粵商為藍本,以國際國內商業發展史為背景,以商人、商業和國家命運為思辨維度,追尋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軌跡。作品以一地之商幫來探討宏大的主題,見出作者的抱負和“野心”。
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說,楊黎光以往的報告文學創作,選材往往是一個人物或者是一個事件,都比較小巧,可以說都是用腳走出來的。但后來,“畫風”大變,從內容到選材越來越沉重,時空的跨度越來越大,不僅是用腳走出來的,而且有著大量的閱讀和深入的思考。
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認為,傳統的報告文學就是寫人記事,而楊黎光的創作實踐對這個傳統構成了“冒犯”,因為“他寫商幫的歷史,融入了個人的思想發現和大量的觀點闡發”。
“薄薄的一張信紙,寥寥27個字。”這是楊黎光報告文學代表作《沒有家園的靈魂》的開篇。到了《大國商幫》,正文第一句是:“今天的中國人,終於認識到了海洋的力量。”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胡平表示,這多少表明,楊黎光開始致力於去模式化寫作,是一個新的開辟。
楊黎光表示,這部《大國商幫》和他之前完成的《中山路》《橫琴》,構成他長篇思辨體報告文學三部曲,創作的初衷是“追尋中國的現代化腳印”。
在李炳銀看來,楊黎光的報告文學創作,有自己的風格,他本人在作品中是一個強大的存在,是作品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他的寫作追求思想的強度和深入的程度,不是就事論事,不是“在商言商”,而是有著思想的“核”,具有史志品格。
在他看來,傳統報告文學觀念過度強調文學性,要有精彩飽滿的故事,這是不妥當的。如果報告文學光有文學性,而缺乏思想性,那可能就產生不了靈魂的震撼力。好的報告文學作家,都要經歷一番人生風雨和社會沉浮,落筆才有思想洞察力,才有社會見識。這也是為何一般來說年輕人寫不好報告文學的重要原因。
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賀紹俊認為,現在不少報告文學作家也注重思想性。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對材料進行簡單的拼貼式組合,看上去洋洋洒洒,很有氣勢,對思想的闡釋也就那麼一點點。而楊黎光的寫作,善於抓住一個觀察對象,力求有所認識、有所發現。在這個基礎上,他以思想為“鑽頭”,對所書寫的對象不斷地鑽探,不斷地挖掘材料所蘊含的思想價值,“他的這部《大國商幫》,就是一種‘鑽探式寫作’,是總結中國經驗的一部有創見、有分量的文學作品”。
《大國商幫》跨越了史學、傳播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等多個領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認為,這是部文學作品,也是一本關於中國商業文化的書,彰顯了中國傳統商業精神,不能僅僅用文學價值來衡量,也值得向企業家推薦。
“讀這本書,讓我想起劉禹錫的一句話,‘山積而高,澤積而長’。作品的‘高’和‘長’,不僅依賴作家的思想積累,也依賴長時間的心血和汗水的積澱,反映出一個人的人生使命和文學使命。”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舫說。
在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看來,楊黎光的創作,讓自己意識到,“作家寫作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力求對所處的時代產生教化和推動作用”。
(記者 王國平 吳春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