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導演任“監制”真的“監”了嗎

2016年的電影市場,涌現出不少“來勢洶洶”的新導演作品,如張嘉佳導演的《擺渡人》、周拓如導演的《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這些電影都因有大牌導演擔任監制而贏得關注。然而,許多影片口碑不盡如人意,引發了大眾對“名導任監制”這一現象的爭議。有些人甚至質疑監制一職的合理性。人們不禁在問,“電影監制”究竟給影片能帶來什麼。
身份模糊的監制
“在行業內部,監制是一個內涵比較模糊的指稱。不同監制之間的職能和目的是不一樣的。確實存在一些有不做具體事情的,出於營銷目的而挂名的監制,但也有做實事比較多,甚至意志體現超過導演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的話,道出了“監制”一職的復雜多義。
據了解,監制起源於香港電影產業,此后被引入內地。早期香港電影的監制類似於項目發起人的角色,提出創意,找人執行,比較有名的如徐克,由他監制的《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倩女幽魂》《新龍門客棧》等都是港產片中的經典之作。引入內地后,監制的職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香港導演北上拍戲,無論是偏主旋律的,還是偏家庭倫理的電影,為了能更好地適應內地觀眾的觀影習慣,可能都需要有優秀的內地導演來把握大局。如近期的《湄公河行動》,再往前的《智取威虎山》《親愛的》,都由黃建新擔任監制,事實証明也很成功。”索亞斌說。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說,中國內地電影監制的職能更偏向於“監”而非“制”,這也是其和制片人區分開的一大特征。“習慣上講,制片人是主管,對商業成敗負主要責任,而監制更多還是對藝術創作負責。”饒曙光透露,每個劇組的監制具體發揮多少作用則取決於個人,因而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另一種“師徒傳承”
近期因監制問題爭議最大的作品,自然要數王家衛挂名監制的《擺渡人》。《擺渡人》無論從主題立意、演員選角,還是后期營銷,都更近於王家衛的風格。這在抬高觀眾預期的同時,也隱含了一層“師徒傳承”的意味。
“最理想的狀態是王家衛能把自己的風格經驗和藝術體驗,通過對年輕導演的監制而成功轉換出來,但這次的完成度似乎並不高。”饒曙光說,《擺渡人》更像是一個混合體,雜糅了許多種風格,但沒有形成完整的作品。當然,一部影片的成敗不可能都歸於一人,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好的導演也未必能勝任身份復雜的監制工作。
事實上,年輕導演在創作中更可能受到各方面的掣肘。因此黃建新曾提出,願意為年輕人當監制,“幫導演擋住來自投資方的各種無理要求”。索亞斌也認為,名導演任監制事實上也有“代際傳承”的意味在裡面。“一方面,許多資深導演年齡漸長,培養優秀人才之心逐漸迫切﹔另一方面,這也折射出當下的創作困境:老一代導演沒有新的表達意願,年輕人則尚未獨當一面,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青黃不接。”
當然,電影界也不乏“陳國富+烏爾善”這樣的成功組合——年輕導演的才華借成熟導演的市場經驗得以完善,最終創作出《鬼吹燈之尋龍訣》這樣膾炙人口的電影。不過如此“理想”的監制作品,在近幾年的國內電影市場還並不多見。
明確監制的職責
其實,為監制“正名”一直是電影界多年來的努力方向之一。知名導演馮小剛曾多次呼吁,將如今電影流行的“挂名監制”去掉,給真正的監制以應有的地位、名分及報酬。然而從今天的狀況來看,監制的職權分工仍然不甚明確。
“好萊塢是沒有監制這一說的,因為制片人涵蓋了監制的功能,並通過助理制片人、協作制片人、顧問制片人等進一步細分明確職權,從而讓每一環節都能得到有效的監督和銜接。”索亞斌介紹,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賦予制片人從構思籌資到銷售發行的權力,使其成為影片“主管”。
反觀國內,由於電影生產的機制有別於其他國家,制片人職能的落地也出現了很大不確定性。不少業界人士坦承,最理想的狀態是監制消失,由制片人承擔其職責,但因為大多制片人在商業規律精通之際卻缺乏藝術直覺,於是才出現了監制,作為對制片人的補充。
“從某種程度上說,監制是比較懂專業的制片人。”索亞斌說。
在饒曙光看來,這同中國電影整體還處在初級階段,工業體系和流程尚待規范不無關系。相比於制片人中心制,導演中心制一定程度上的確有利於作者發揮,但也導致個人的因素佔比太大,產業化程度相對較低。在電影市場愈加龐大,制作流程越來越繁復的今天,明確監制職權和責任顯然是一大趨勢,其中關鍵正是“工業化”以及相配套的培養和任職機制。
(記者 魯博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