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乘風破浪》引爭議 國產影視劇被指"男性至上"成風

2017年01月25日07:59 | 來源:新聞晨報
小字號
原標題:國產影視劇被指“男性至上”成風

  像《驢得水》那樣呈現女性角色的影視劇少之又少,而《乘風破浪》《夏洛特煩惱》等漠視女性的片子卻大行其道。

  “你在每天晚上不能睡得比我早,你在每天早上不許起得比我晚。”近日,電影《乘風破浪》的兩首主題曲引發爭議。有網友認為,這兩首以男人的口吻向妻子傾訴的歌曲,充斥著“找妻子就是找保姆”的“直男癌”觀點。

  事實上,近年被指有“直男癌”傾向的影視劇不在少數。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影視劇中,女性意識的缺乏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可怕的是,很多在其他方面看上去已經有先進思想的精英,在性別意識上卻非常落后,甚至還停留在封建時代。”

  “男子漢”主題曲受質疑

  《乘風破浪》是將於雞年大年初一上映的一部新電影。1月20日,該片主題曲《男子漢宣言》在微博上發布,歌詞主要內容是一個半醉的男人向妻子的傾訴,“飯要做得很香甜,打扮起來要大方,還有婆婆和小姑都要和睦地相處。你不要忘記,你不要忘記,我是一個沒有本領的人,我這個家全都靠你……”

  歌曲發布后,許多網友表示歌詞內容“毀三觀”、“直男癌”,價值觀是“巨嬰式”的自私,還暗示在妻子全心全意奉獻的情況下,丈夫“大概、也許、可能不會沾花惹草”。對此,片方隔天又發布了另一版本的主題曲《男子漢誓言》。這首歌同樣以男人的口吻娓娓道來,暗示自己婚后變成了“妻管嚴”,“隻有喝一杯我才敢說,來到這個家真是委屈了老婆﹔ 我付出很多,你付出更多,不算得失,就是生活。”

  據透露,這兩首主題曲改編自日本音樂人佐田雅志上世紀80年代創作的《關白宣言》。影片導演韓寒表示,兩首歌描寫的都是“一個自卑笨拙但很努力的男人,用一生在愛他的女人,但每天還是為了生計而奔波”,同時稱,無論對外試映還是內部看片,觀眾都表示這兩首歌非常感人,希望網友不要過分敏感,“我們感謝女權捍衛者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的貢獻,但希望也不要上綱上線過於敏感。”

  不少影視劇缺乏女性意識

  《乘風破浪》不是第一部引發“直男癌”討論的影視劇。此前,電影《咱們結婚吧》、《剩者為王》,曾被認為借大齡單身女青年的婚戀問題傳遞“結婚就是女人最高人生目標”的價值觀﹔而《夏洛特煩惱》、《港囧》、《情聖》等票房大熱影片,則被認為在中年男人精神出軌的故事背景下,把女性角色統統標簽化,她們要麼被設定為面目模糊的“夢中情人”,要麼就是任勞任怨的“黃臉婆”。

  對此,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表示,實際上國內大量影視劇缺乏基本的女性意識,“直男癌”的程度已經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她舉例說,很多偶像劇充斥著與《男子漢誓言》相似的價值觀,“仿佛一個男人愛你,就是對女人天大的獎勵。不管他做了多少壞事,隻要愛你,所有的錯誤都可以原諒,就變成了好男人。簡而言之,得到一個男人的愛,就是女性的生存價值。可現在女性生活到今天,怎麼隻會為了這個?”

  更可怕的是,當一些帶有平等意識的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有關細節往往消失殆盡。幾年前,沈奕斐創作的小說《人人都愛我丈夫》曾被搬上熒屏,但成片面目全非。“我寫的是婚姻外市場對婚姻內部的擠壓,有很多細節是女權的。我沒有參加電視劇制作,后來看了第一集我就受不了,編劇完全不能理解你要的東西,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相比之下,部分影視劇中的新女性形象則顯得彌足珍貴。“《太陽的后裔》很核心的一件事,是女性可以跟一個優秀的男性說分手就分手。你的職業不符合我的要求,我就可以分手,而不是為了什麼狗血的事。”沈奕斐舉例說,去年年底的小成本文藝片《驢得水》,亮點同樣是呈現了一個不為愛而活的女性角色,“當男人對她說‘我不在意你的過去’的時候,她說‘別開玩笑了,我才不會和你在一起’,這才是進步的意義。‘你愛我’對我並沒有多重要,但這些你在絕大部分的片子裡看不到。”

  創作者兩性觀念落后更可怕

  緣何大量國產影視劇會帶上“直男癌”的色彩?在沈奕斐看來,很多創作者雖然在專業上技能突出,但對兩性意識的概念卻頗為落后,甚至還停留在封建時代。“比如徐崢拍《港囧》,他本身在喜劇和演技上是非常專業、非常有想法的,但他的兩性觀念是落后的。事實上,這些主流的創作者不是故意要這麼做——可怕就可怕在這裡,如果他們本身很討厭女性,覺得女人太厲害需要壓制,這種意識層次反而不讓人意外。但他們往往是無意識的,沒覺得自己做錯或做對,就覺得這是事實,在他們的概念裡,這很正常。”

  她舉例說,影視劇在呈現兩性關系時,完全可以展示復雜的人性,而不是單純從男性視角出發,讓女性角色依附於男性,“李安也是很傳統的導演,甚至王佳芝並不是正面的女性形象。但為什麼我們不批評他男權?因為他反映的是很復雜的人性,沒有規定女人因為愛上男性就一定會被征服,她可能會改變。”

  沈奕斐也承認,這種現象的成因是復雜的,既包括日常生活中性別教育的匱乏,也有女權意識在中國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問題。“中國最早的女性運動是和母職聯系在一起的,當時也有最早的一批女權主義者提出女性獨立和母職身份沒有關系,但后來這些爭論被淹沒了。現在很多人看女性,還是從母親的角度,甚至要求更全方位了——你不僅得是媽媽,還得漂亮,得是辣媽。”於是,在《男子漢宣言》中,男人成了典型的“中國式巨嬰”,他找尋的妻子,正是另一個能將自己照顧得無微不至的“母親”。

  不過,在爭議聲中,也有一些網友持不同觀點,認為對《男子漢宣言》的批評過於“上綱上線”。對此,沈奕斐認為,這種指責並不合理,“‘上綱上線'一定是權力者發出的聲音,要求別人不能這樣。但女權主義本身處在很弱勢的地位,所能做的經常只是爭論與批評。你可以發表(這樣的作品),我卻不能提意見,一說就變成‘上綱上線’,這是對女性意識發展很大的漠視。”(曾索狄)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