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中國歷法上的春節之變:武則天登基那年過倆春節

2017年01月26日07:56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中國歷法上的春節之變:武則天登基那年過倆春節

  春節,孕育著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髓,慶典、儀式、信仰、禁忌,勾勒出一條文化迷境。

  迷境追溯,天數在蜀,締造出中國第一個春節的“春節老人”落下閎功不可沒。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被漢武帝征召到長安,授官太史待詔,參加改制歷法。元封七年,《太初歷》頒行,將24節氣納入中國歷法的體系之中,把正月定為歲首(這以前是以十月為歲首),冬季十二月底為歲末。因為落下閎,中國才有了統一的春節。

  古代歷史上,春節發生過數次歷法改變,新皇登基,必改元年,歷法相應發生改變。遇到講理的皇帝,還要遵循歷法,不講理的就是“金口玉言,我說了算”。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那年竟然出現了“兩個正月初一”,也就是說,老百姓因為新皇登基,享受福澤,過了兩次年。

  歷法·孕

  《太初歷》出世

  撥亂歸正恆定歲首

  中國春節拉開兩千年序幕

  公元前279年,秦趙之地,一騎絕塵,快馬傳訊。秦昭襄王派人傳書趙惠文王,為使兩國和好,某月某日,雙方可在澠池會盟。

  諸侯會盟,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都要翻《顓頊歷》,以確定會盟時間,如果日歷不統一,那就是孤馬戲諸侯。諸侯會盟,史官記載,也是遵循《顓頊歷》的時間格式。

  中國歷法的分水嶺,出現在漢武帝時期的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

  天數在蜀。春秋時期,天文歷算學家萇弘入蜀,其魂三年化為碧血,藏於蜀。閬中人落下閎為漢武帝造《太初歷》,李淳風、袁天罡都居閬中。

  由於落下閎在中國歷法上的重大貢獻,如今的閬中古城,依然保持了紀念落下閎的諸多儀式。今年正月初一,閬中會舉行落下閎祭祀大典,古天文學家王笑冬將擔當主祭。

  閬中市文聯原主席李文明對漢代以前的歷法頗有研究,夏之前的伏羲時代相當注重觀天察地,設立觀象台以察天體運行,並結合地理空間和大氣變化、冷暖溫差而置元。自夏以來,至商、周時,諸侯皆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有自己的地方歷法。夏歷、殷歷和周歷的主要區別是以不同的月份作為一年之始:夏歷以寅月為正月、殷歷以丑月(即十二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即十一月)為正月。由於歲首不同,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義也就不同。秦始皇時期,“改正朔”以建亥之月為歲首,把一年的第一天定為十月初一。

  西漢初,沿用顓頊歷,襲秦正朔,採用傳統歷日制度,以冬季十月為歲首,而顓頊歷創立於公元前四世紀,至漢武帝元封年間,誤差積累明顯。結果導致農事失序,災害頻頻,五谷欠收,最終致使飢荒和動亂的發生,並從根本上危及當時的統治。古代是把天象的變化和人事的吉凶聯系到一起的。古人還認為,一些天象的變化還是水旱、飢饉、疾疫、盜賊等自然、社會現象的預兆。於此,漢武帝便下詔廣征延攬人才,進行歷法改革。

  閬中人落下閎在同鄉譙隆的推薦下,入京師任侍詔太史。在改歷過程中,落下閎從十七家歷法中脫穎而出,新的歷法於元封七年頒行,又稱《太初歷》。《后漢書·律歷志中》:“孝武皇帝攄發聖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詔太史令司馬遷,治歷鄧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

  《太初歷》明確認定並恢復夏歷以正月為歲首。其后各朝各代雖不斷修正變化,但正月歲首時間沒有改變,包括春節等年節也就相沿而得以固定。

  歷法·斗

  司馬遷小氣

  落下閎辭官歸隱

  或秘密服務漢武帝

  《太初歷》的創造,並沒有讓落下閎功成名就,反而成為他仕途的終點。

  車轔轔,馬蕭蕭,一別歸去不復來。

  落下閎,望著背后深深的宮廷,惆悵地登上馬車。以司馬遷為首的舊貴族,對新貴崛起大為不滿,落下閎總是被各種傳言中傷。

  厭倦了宮廷中的斗爭,落下閎選擇辭官歸故裡,公元前103年左右,落下閎又回到隱居的閬中橋樓。

  古天文學家王笑冬推測,按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思想,天官是很重要的人物,不可能輕易接受“辭官還鄉”。漢武帝是非常重視人才的,落下閎回到閬中后,仍在研究天文星象,可能秘密為漢武帝服務。

  漢武帝改歷過程中,因為落下閎的方案優勝於司馬遷,讓司馬遷“臉上無光”。太初歷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馬遷司馬遷、張壽王等人的反對,張壽王甚至提議改回到殷歷。孰優孰劣,以實測為准。為此朝廷組織了一次為期3年的天文觀測,同時校驗太初歷和古六歷的數據,結果表明,太初歷更為符合天象。為表彰落下閎的功績,漢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職,落下閎卻辭而不受,隱居於落亭。

  王笑冬認為,司馬遷小氣,落下閎在天文學中所作貢獻“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史記》卻只是一筆帶過,“至今上即位……而巴(郡)落下閎運算轉歷”。

  閬中市文聯原主席李文明說,落下閎作為渾天說的一代宗師,是無愧於世界科技史的。而作為漢元封改歷首倡者之一的太史令司馬遷,信奉蓋天說,卻在自己編制的新歷法中,把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定為甲寅年。

  事實上,司馬遷所編制的歷法與當時的實際干支順序相差二十二年。他的歷法,在當時就被淘汰是理所當然的,但他還是缺乏史家氣度,竟沒有在《史記》中把渾天說與蓋天說的這場科學論爭記錄下來,更沒有實事求是地把太初歷編進《史記·歷書》,他那被否定了的《歷本·甲子篇》卻堂而皇之地附錄其后。此舉,一直受到后人詬病。

  歷法·改

  武則天改歷

  登基那年兩個正月

  全然不顧之前歷法

  王笑冬認為,古代歷法,基本是為統治者服務的。每個皇帝改朝歷代,都要遵循新的歷法,“每個皇帝各有各的玩法,這樣玩下去怎麼得了。”

  武則天登基時間為690年九月初九(10月16日),當年,竟然出現了兩次“正月初一”:690年的2月15日、690年的12月6日。一個建寅、一個建子,夏歷建寅(以寅月為當年第一個月)、周歷建子(以子月為歲首)。武則天國號為“周”,所以她採用周歷建子,以子月為歲首。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皇帝擅自改歷。

  相比農歷,公歷的改變就更混亂了。今日的公歷沿用的是格裡歷。

  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第227任教宗,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歷法,形成今日的公歷。原先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裡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王笑冬認為,這種改變是非常荒唐的,錯上加錯。

  歷法·變

  農歷幾變遷

  德國傳教士湯若望

  崇禎歷書獻給多爾袞

  如今的農歷,在歷史上也有諸多錯漏。經過唐宋、元代改歷,歷法開始走樣。明代大統歷與太初歷相比,誤差達到了一天。

  明朝末年,行用多年的“大統歷”誤差漸大,欽天監所預報的天象,尤其是日月食屢屢失驗。在用中國傳統方法與西方方法預報日月食,幾經校驗比較之后,皇家確定由徐光啟主持歷局,修改歷法。徐光啟則聘請了鄧玉函、龍華民等傳教士參與改歷。

  1630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奉詔從陝西調往北京進歷局供職。在中西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編譯了長達137卷的長篇巨著《崇禎歷書》,而其中由湯若望撰寫編譯的就有包括“交食歷指”、“恆星出沒表”、“南北高弧表”、“五緯諸表”等共43卷。

  王笑冬認為,《崇禎歷書》帶來了先進的西方文明,同時也毀掉了中國歷法成果,湯若望推翻了中國歷法的推算方式,直接否定了傳承數代的歷法文明。中國農歷,在黃帝時期就是陰陽歷,是一種比現代公歷更高級的歷法,也是漢文明的象征,能夠智能型調級。

  滿清入關后,湯若望將《崇禎歷書》換了包裝,獻給了多爾袞,這就是“時憲歷”,也是中國沿用至今的農歷。

  因地域不同,農歷節氣也會在各地出現偏差。以成都、閬中為例,為什麼“霜降無霜、小雪無雪”,因為成都、閬中處在北緯31度,而採用了北緯35度的物候特征。陝西的西安、洛陽、山東的曲阜,才是典型的“霜降有霜、小雪下雪”的物候特征。

  一種爭議春晚敲鐘改為11點?

  春晚12點敲鐘,是歷年一項重要儀式。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棟潔則提出,中國春節應該在11點敲鐘,春晚誤導了全國人民,“中國文化中最深層次的要素是一切以‘子’為始。中國春節應該在11點敲鐘,代表新的一年的開始。”

  古天文學家王笑冬表示,春晚敲鐘時間定在12點,沒有必要改成11點。“中國各地的經線不同,太陽照在子午線上的時間也不同,各地的子時也不相同。我國幅員遼闊,橫跨幾個時區,春晚要營造一種祥和的氣氛,午夜12點在北京敲鐘,是中西部協調的一個時間,沒必要改動。”

  人物簡介世界杰出天文學家·落下閎

  落下閎,字長公,西漢巴郡閬中橋樓人,世界杰出天文歷算學家。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征召到長安改制歷法,經他創制的《太初歷》因優於其他十七種歷法而被漢武帝所採納。《太初歷》施行於漢太初元年夏正五月初一辛酉,儒略歷公元前104年6月20日。《太初歷》是漢王朝制定的第一部歷法,也是漢民族共同使用的第一部歷法。《太初歷》為陰陽合歷,規定以寅月為正月,首次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無中氣月置閏是一部體系完備、陰陽調和的智能型歷法,反映了漢民族的智慧,兩千多年來對世界文明和中華民族產生深遠影響。

  落下閎創“渾天說”,改“赤道渾儀”,制“渾象”,發明“通其率”,測“赤道二十八宿”,奠定了中華天地綜合科學體系,推動了中國天文歷算發展。為表彰落下閎對中國和世界天文、歷算的巨大貢獻,2004年9月16日,經國家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已將其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命名為“落下閎星”。

  農歷由來

  自夏以降,至商、周,出現多軌制歷法。夏歷、殷歷和周歷的主要區別是以不同的月份作為一年之始:夏歷以寅月為正月、殷歷以丑月(即十二月)為正月、周歷以子月(即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時期,“改正朔”以建亥之月為歲首,把一年的第一天定為十月初一。

  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選取閬中人落下閎所創歷法,定為《太初歷》,恢復夏歷以正月為歲首。

  1630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奉詔從陝西調往北京進歷局供職,主持編譯了《崇禎歷書》。滿清入關后,湯若望將《崇禎歷書》換了包裝,獻給了多爾袞,這就是《時憲歷》,也是中國沿用至今的農歷。

  公歷由來

  今日的公歷沿用的是格裡歷。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第227任教宗,他在公元1582年改革歷法,形成今日的公歷。原先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裡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有10天被刪除,但原有星期的周期保持不變。

  (記者仲偉)

(責編:湯詩瑤、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