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唐代人的除夕也看“春晚”?

鄭學富
2017年01月31日10:47 | 來源:北京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唐代人的除夕也看“春晚”?

【導語】在唐代特別是盛唐時期,一到重大節日便是一片鶯歌燕舞,除夕之夜更是精彩紛呈,這天晚上,太常寺會在大明宮舉行大型的“團拜會”,皇帝邀請文武百官和嬪妃等參加。

原標題:唐代“春晚”

再過幾天就是除夕了。除夕是辭舊迎新、萬象更新的節日。如今,在除夕這天,家家戶戶除了貼春聯、吃團圓飯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家人圍在一起看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除夕晚上,舉辦慶典早已有之,而尤以唐時為盛。

唐朝國力強盛,對各國文化兼收並蓄,這給當時的歌舞等文藝形式帶來了不同的氣象,再加上盛唐時期幾位皇帝都非常重視歌舞,因此,在唐代特別是盛唐時期,一到重大節日便是一片鶯歌燕舞,除夕之夜更是精彩紛呈,這天晚上,太常寺會在大明宮舉行大型的“團拜會”,皇帝邀請文武百官和嬪妃等參加。

在團拜會上,大型歌舞是重頭戲。其中,唐太宗指導並編排的《秦王破陣舞》樂曲,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另外,晚會上還有一些雜技、滑稽戲等內容,讓皇帝和大臣們一直狂歡到天明。

由此可見,唐代除夕的“春晚”,無論是從演員的陣容、表演的節目,還是演出時長,都極具規模。

1 太常寺舉辦除夕團拜會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年間,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的盛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在此后幾代君王的治理下,唐朝國力不斷強盛,科技、文化、經濟、藝術等領域得到長足發展,與此同時,詩、書、畫等方面涌現出大量名家。他們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形成氣象萬千的開放格局。

另外,盛唐時期的幾位皇帝又多是富有才情的人物。唐太宗李世民,不但在樂舞藝術上有所創新,還非常重視對西域樂舞精髓的吸納,在他之后的其他皇帝也繼承了這種理念。唐玄宗李隆基,不但興辦學校,創建教坊,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而且玄宗自己還精通文藝,多有創新。因此在唐代,到處可見歌舞升平、鶯歌燕舞的景象。每到除夕,一家人圍爐而坐,歡度春節。杜甫就寫過“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的詩句。當時,皇宮裡守歲風俗更加熱鬧,文武百官歡聚一堂,觥籌交錯,敘舊話新,熱鬧非凡。其中,最受矚目的要數太常寺主辦的團拜會,類似現在的“春晚”。

太常寺是掌管禮儀祭祀樂舞的最高級別的機構,設正三品太常寺卿一名,下設有少卿、丞、博士、主簿等官員,掌禮樂、郊廟、社稷之事。太樂署和鼓吹署兩個機構負責歌舞演藝。當時還設有教坊、梨園等機構,教坊專掌俗樂舞、俳優、雜伎等娛樂性表演活動,男女兼用,女樂居多。梨園的樂工舞人則是從坐部伎和宮女中挑選出來的優秀者,相當於“皇家歌舞團”,集中了大批有才能的藝人,專門負責訓練、培養樂舞人才,並負責創作、表演音樂和舞蹈等。唐代的“演藝界”繁榮興盛,史書多有記載,《新唐書·禮樂志》曾雲:“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萬人。”

每到除夕,唐朝皇帝在大明宮的麟德殿大擺筵席,舉行團拜會。麟德殿位於大明宮的西北部,由前、中、后三座殿閣組成,相當於明清故宮太和殿的三倍,不僅面積寬闊,而且布局科學合理,適合舉辦大型的宴會和演出活動。朝中的文武百官、重臣和親屬,宮中的嬪妃、宮女、太監等人匯聚一堂,陪伴皇帝“入閣守歲”,通宵達旦,狂歡10多個小時,一邊飲酒敘舊,一邊觀看晚會。

唐朝“春晚”節目繁多,形式多樣,既有滑稽幽默的優人表演,又有氣貫長虹的大型舞蹈﹔既有令人眼花繚亂的雜技魔術,又有扣人心弦的功夫雜耍。晚會之后,皇帝還要接受大臣以及附屬國派來的使臣的朝拜,熱鬧紛呈。

2 皇帝親自制作歌舞

盛唐時期的除夕,大明宮內外會挂起大紅燈籠,點亮一堆巨大的蠟燭,並點燃沉香,使夜晚亮如白晝。唐代太常寺的團拜會,就在這種歡樂的氛圍中拉開大幕。

除夕晚會的表演,一般是在氣勢浩大的儺舞表演中開場,唐代“皇家歌舞團”數千名演員濃妝艷抹,粉墨登場。儺舞是廣泛流傳的一種具有驅鬼逐疫、祭祀功能的大型民間舞蹈。儺舞成型於周代的宮廷“大儺”之禮,在《周禮》中有明文記載。自秦漢以來一直沿襲下來,並不斷發展,到唐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色。表演時,近千名男性戴上假面道具,穿上紅黑衣褲,擊鼓跳躍,氣勢磅礡。演員佩戴的面具,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構成龐大的儺神譜系。儺舞伴奏樂器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

儺舞之后,大型歌舞便輪番登場。歌舞是唐朝春晚的重頭戲。唐代樂舞達到了一個更加成熟的新境界,是古代漢族舞蹈藝術發展的最高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舞蹈演出非常普遍,觀賞並創作舞蹈成為人們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因此,很多來自民間、后經皇宮藝人進行藝術加工的宮廷樂舞大量涌現,再加上吸收和融合各民族甚至國外特色,唐代舞蹈呈現出繽紛多彩的局面。

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之自制樂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這句話說的就是唐代的三大樂舞。《七德舞》是在唐太宗親自指導下編排的,原名為《秦王破陣舞》,后更名為《七德舞》。該樂舞是唐武德三年(620年)唐太宗平定劉武周時,由軍隊創編出來的軍樂。當時,士兵隨樂起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軍舞。李世民即位后,凡是慶典歌舞晚會必有此節目,唐太宗道出了此舉的目的:“雖發揚蹈厲,異乎文容,然功業由之,被於樂章,示不忘本也。”《秦王破陣舞》后來成為唐代極有名的樂舞,從初唐到晚唐,一直流傳了近300年。

表演《秦王破陣舞》時,一百二十八人執戟披銀甲而舞,前有戰車,后列戰陣,有三次變化,每次變為四陣,伴唱者歌唱《秦王破陣舞》的樂曲,極具氣勢。

在除夕晚會上,《秦王破陣舞》常與《九功舞》一起表演。《新唐書·禮樂志》說:“自是元日、冬至朝會慶賀,(《秦王破陣舞》)與《九功舞》同奏。”

《九功舞》本名《功成慶善樂》,慶善宮是唐太宗的出生地,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宴群臣於慶善宮,賦詩十韻,后由樂府譜曲演奏,名為《功成慶善樂》,后又改編成《九功舞》。《舊唐書·音樂志》稱:“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蹈安徐,以象文德洽而天下安樂也。”

《上元舞》有說法認為是唐高宗於上元三年(676年)所作。《新唐書·禮樂志》說《上元舞》:“舞者百八十人畫雲五衣色,以象元氣。”

唐代歌舞至唐玄宗朝而達到極致,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位精通音律、熱愛歌舞的皇帝,他曾創作著名的大型樂舞:《霓裳羽衣曲》。

不僅如此,當時的歌舞演員也是群星璀璨,迎娘、蠻兒、念奴等教坊裡的“明星”常被皇帝召入宮中參加宮廷除夕晚上的演出。《開元天寶遺事》中記有唐玄宗評價念奴唱歌的文字:“帝謂妃子曰:‘此女妖麗,眼色媚人,每囀聲歌喉,則聲出於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

(責編:孫競、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