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大秦帝國》“崛起”,功夫在詩外

韓浩月
2017年02月24日08:32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近乎無聲無息在央視一套悄然播出的《大秦帝國之崛起》,迅速被眼尖的觀眾所發現,線上線下有關這部電視劇的討論,都給予了不錯的評價。對應這幾年浮躁混亂的電視劇生產業,《大秦帝國》儼然成為電視劇創作的一股清流。

《大秦帝國》系列劇命運多舛,但是也應了那句老話,“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大秦帝國》帶來的觀感是熟悉又陌生的。熟悉的地方在於,它讓人不禁想到老版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以及《雍正王朝》等經典劇。陌生的地方在於,在電視劇制作與創作的新概念沖擊下,觀眾已經有許久沒有看到如此具有歷史感、庄重感的作品了。《孤芳不自賞》《錦繡未央》《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新類型劇”正在強力改寫電視劇潮流,但在這個過程中所暴露出的問題,比如原著抄襲爭論、制作粗陋化等,使得觀眾在消費潮流的同時,忍不住懷念過去的經典電視劇。

《大秦帝國》的故事背景與鄭曉龍導演的《羋月傳》是一樣的,多數在《羋月傳》中出現過的歷史人物名字,也都出現在了《大秦帝國》中。但在評分網站上,正在播出的《大秦帝國之崛起》高達8.8分,而《羋月傳》隻有5.2分。要知道《羋月傳》當初首播時,在影響力和收視率方面都是驚人的。兩相對比,真相顯而易見——觀眾為一部影視劇打分,是不太受導演、演員名氣和炒作熱度所影響的。人們把觀感落實到分數時,斟酌的過程中,首要考慮的是故事的扎實程度、演員的表演功底、情節的邏輯是否工整,台詞是否精彩有味。

《羋月傳》在消費至上時代,有著專屬於它的價值。比如作為一部古裝劇的時尚感,創造者對觀眾心理的迎合,劇作為社交媒體所貢獻的話題流量等等。而反觀《大秦帝國》,則沒有把重點放在這些方面,而是專注於故事本身。用直白一點的話說,《大秦帝國》所呈現出來的最終成品,是能夠體現出“功夫在詩外”這句話的寓意的,這部劇在創作上“修煉內功”所花費的時間與精力,才是它獲得好評的最根本原因。《大秦帝國》改編自作家孫皓暉一套六冊的皇皇巨著,該系列劇從2005年開始拍攝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到現在的《大秦帝國之崛起》,花費了長達12年時間。該劇組潛心創作,在劇作立項的前期創作階段,就把更多精力用於故事創意、人物設定、價值觀設定等方面,用扎實穩固的創作理念來約束劇本內容不分崩離析,使得故事具有整體感。為了將這部嚴肅的歷史正劇搬到觀眾眼前,為了盡可能還原歷史真相,劇組還力邀數位歷史學家擔任歷史顧問,仔細考証劇中的人物、器物、歷史事件。最終,該劇憑借嚴謹的制作、考究的服裝和道具,被觀眾大贊良心劇。

如今,國產電視劇受助於網絡視頻消費需求的強勁推動,迎來了一個有贏利點、有很大發展空間的時代。但在電視劇生產轉型的過程中,丟失了文藝創作的嚴肅內核,注重產品化,淡化作品屬性,追求快速生產,忽略品質追求,“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之於電視劇創作,幾成一句空話。

《大秦帝國》是否會成為經典之作,還需要時間的考驗。但它能夠吸引關注,成為焦點,起碼說明了一點:觀眾內心還是期望電視劇能具備創作的嚴肅性、制作的精良性以及古裝劇所獨具的庄重性,能夠繼承往日經典。如果《大秦帝國》能夠像一枚巨石那樣,砸醒在劣質劇生產流水線樂此不疲的人們,那則是它在劇作之外更大的功勞。

(責編:湯詩瑤、黃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