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讓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現代生活”系列稿件之二:

走進課堂融入生活:傳統文化應這樣貫穿國民教育

黃維 陳燦
2017年02月27日08:4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讓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現代生活”系列稿件之一:除了詩詞大會,這些傳統文化一直在我們身邊

“縱觀當下生活,我們憂心忡忡地發現,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道德教育存在缺失,如果任其發展,必將把孩子們領進一個片面和異己的地帶。”作為一位懷揣教育理想的學者,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近日做客人民網時說,隻有全面貫徹“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學校立魂”的理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滲透到教育生活的各個領域,才能讓文化真正重生。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並強調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可謂切中要害。

學校教育:該給傳統文化教育補補課

“孩子們熟悉Angelababy,卻不知道李清照﹔英雄聯盟打得很溜,卻弄不清明朝有幾個皇帝﹔是光頭強的鐵粉,卻說不出小兵張嘎的故事……”孫女士在微信朋友圈裡發的這段話,引發多位媽媽的共鳴。

“中小學理應成為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但目前看來,基礎教育領域傳統文化教育效果不盡如人意。”朱永新認為,造成這一問題的現實原因在於,“我們應試教育的體系主要培養機械地以背誦知識為前提的學生,學生的時間、空間都被教科書填滿了,課外閱讀好像對他的考試沒有太大作用。”

“傳統文化教育急需科學引導和規范管理。”朱永新指出,此次下發的《意見》不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以及教師培訓等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古文經典、傳統音樂、傳統節日與禮儀等,隻有走進課程,成為教學內容,才有開展教育的前提,才可能走進生活。”

學校教育中怎樣有效地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分享了新教育學校的閱讀方法。“比如倡導‘晨誦、午讀、暮省’的生活方式,我們每天都用一首新的詩開啟新的一天,有兩千多首詩伴隨著一個孩子的童年,對學生的精神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也持同樣的觀點,“青少年的成長過程,應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這種滋養缺失的惡果,在多年后會反映出來。”同時,王旭明建議小學教材把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古詩文的比例增加到二分之一,中學教材增加到三分之一。

家庭教育:潛移默化中潤物無聲

除了學校教育,文化傳承也不能忽視了家庭的教育作用。“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帶著孩子的媽媽馬上跑過去把老人扶起來,這樣一個舉動就是對孩子無言的教育。”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嘉璐說。然而,現在很多家長卻忽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沒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文化學者於丹就受益於父親對自己的言傳身教,她騎在父親脖子上在花間跑的場景讓她銘記了“紅杏枝頭春意鬧”這句詩。父親用實際行動讓幾歲的於丹感受到了中國詩意的境界,這份感動一直縈繞在她的心頭。

“家長和孩子共讀一本經典,在過程中就有共同的情感、語言,會產生共同的密碼。”朱永新訪談中分享了一個故事,山東的一位父親,平日應酬很多,和孩子幾乎沒有共同語言。通過小學五年一百多本書的親子閱讀,這位父親用身體力行的方式讓孩子愛上了讀書,孩子也從共讀過程中感受到了精神的陪伴,他們有了自己的“文化密碼”。

除了共同閱讀經典,朱永新說,在家庭裡共同看《中國詩詞大會》、《成語大會》一類的文化節目,也是“共讀”的一種方式。在陪伴過程中,這種文化的理念是孩子可以看得見的,包括家長關注什麼、交流什麼和探討什麼,給孩子今后的人生方向非常深刻的影響。山東省政協委員王迎也同樣建議,要讓傳統優秀文化溶入娃娃的血液裡,“於潛移默化中,潤物無聲”。

社會教育: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這個寒假,南京的胡女士想帶孩子出去開闊一下視野。女兒在“孔子故裡”、“長城”、“迪士尼”等選項中毫不猶豫選擇了“迪士尼”。這讓胡女士很是感慨:“我更想帶孩子去有歷史底蘊的地方旅游,可是孩子不感興趣。”

其實,中國不僅缺少有中國特色、中國內涵的“中國牌”游樂場,也缺少吸引孩子的美術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胡女士對此表示,博物館的講解比較枯燥,互動性差,大部分是靜態展示,孩子一聽要去博物館就直搖頭。“教育不是孤立的,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更是隻有扎根於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真正獲得新生。”朱永新說。

《意見》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也有所涉及,強調應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2月21日,國家文物局剛剛印發了《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同樣強調了博物館對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規劃》提出,到2020年,每25萬人將擁有1家博物館,國有博物館為中小學生講解服務10萬小時以上/年,打造50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品牌。

作為成功的博物館文創品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分享了故宮讓傳統文化“活起來”的成長經驗,“比如制作‘數字書法’,觀眾可以臨摹,進行零距離互動。”廣東省文物局局長龍家有曾表示,在國外,博物館已成為兒童教育的重要課堂,應加強國內的博物館教育,讓孩子愛上博物館。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任陸建鬆則認為,“過去,博物館比的是誰的館藏更豐富。如今博物館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用戶體驗’。”

朱永新表示,教育需要借用各種力量,通過社會助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真正化外為內,讓人們把心靈之根深深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每個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 

(責編:陳燦、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