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永不言敗(我的文學觀)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陳曉明

2017年02月28日04: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陳曉明(人物速寫)
  蔡華偉繪

  文學最能表現生活的方方面面,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尋常,隻要文學傳承下去,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心靈、精神和智慧就能源流不斷,長流不息

  

  在當今電子化的互聯網時代,文學的影響力可能有所減弱,但其重要性和長久意義還是無法否認。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文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它與人類的母語聯系在一起。人類文明最初能形成體系和規模,是因為發明創造了語言文字,由此產生文學。而文學反過來不斷增強人類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促進了人類對世界和自身的認知。可以說文學在整體上最大可能地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促進了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就此而言,文學與人類的生存聯系在一起,與人類文明的內在核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因而,文學永不言敗。

  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樂於把文學理解為人類精神深廣的體現。在古典時代,文學不僅生動地表現了人類生活的各種情狀,而且直接表征了人類精神的堅定性和頑強性。“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這些古代聖賢在生活困厄境遇中頑強寫作的精神,正是人類書寫語言文字傾注生命力的體現。偉大的作品凝聚著人類不屈的心靈、昂揚的智慧、思想的光芒。進入現代時期,文學啟蒙並教化大眾,開創並培育現代文明。閱讀文學作品是人類現代交往理性的根基,人們可以在現代經驗的普遍相通意義上形成一個整體,這對於人類形成一個命運的共同體何等重要!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會重視自己的文學,因為這是民族精神文化傳承的最重要載體,從古至今,隻要文學傳承下去,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心靈、精神和智慧就能源流不斷、長流不息。

  我以為文學要始終關懷當下現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文學始終是當時當地生活的反映,是當時當地人們的情感、心靈和願望的表達。隻有立足於現實的文學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生動表現出鮮活的世態人情,才會有真實的心靈躍動於其中。今天中國社會處於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時期,中華民族正在完成自立自強的偉大使命。歷史又把中華民族推到世界的前列,古老的文明煥發出勃勃生機,文學把握這個時代,寫出民族的頑強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寫出中國人經受的變動洗禮和考驗。這不只是大時代的畫卷,也是許許多多平凡普通人的生存奮斗,文學正是最能表現生活的方方面面,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尋常。真正抓住現實的廣闊神奇或復雜微妙,就會出好作品,就會有好文章。今天的文學無疑是多樣化的。既然是一個變動、繁榮、發展的偉大時代,就一定是多樣化百花齊放的時代。時代是如此寬廣,大地芳菲,氣象萬千,這才是偉大時代的文學景象。中國社會有活力,中國文學有活力,這體現在不同代的作家有不同的經驗,不同代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堅持與追求,不同區域的作家都有自己的探索和貢獻。

  盡管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國家,不同地域文化以及不同代際的文學存在很大差異,不同的讀者對文學的評品欣賞也不盡相同,但是文學作為語言的藝術,就必然有共同性,依然有經典化的標准。文學比其他藝術種類要穩定得多,因為經典的傳統教育和語言規則的限制,人們對文學的理解感受更容易達成共識,這也是標准更容易建立並且更加穩定的緣由所在。人們可以用寬容之心理解並鼓勵創新和探索,但人們心目中始終會有一種優秀文學的標准,偉大的作品總是經過千錘百煉,經過時間和社會的檢驗。今天人們對傳統文學的式微抱著悲觀的態度,但這不等於人們失去了對經典化的期望,也不等於新興的文學(比如網絡文學)就可以一統天下,杰出的作品至今還無法脫離傳統經典的秩序。

  所以在今天如何進行文學教育確實是一個難題。當今社會的生產力由科技主導,電子工業、互聯網和新興媒體構成了最有活力的產業,並且直接產生出富有魅力的娛樂文化,這使文學教育變得更為困難。正因如此,文學教育在今天比任何時候來得重要。大學中文系擔當著最為重要的角色。不管是經典化的語言文學的研究和教學,還是闡發新的文學觀念,推動當下創新的文學潮流,激發面向未來的人文思想,都構成大學中文系的核心使命。對於北京大學中文系來說,百年歷史,薪火相傳,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始,它就舉起了現代啟蒙的旗幟,開創現代中國語言文學教育的道路。而今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守正創新”的宗旨更要堅持。

  掌握好母語,能讀懂中華民族的經典典籍,了解祖國的燦爛文化,並且能熟練地運用漢語寫作,這是增強年輕一代的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手段,而文學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的母語水平最有效的途徑,所以今天大學裡的文學教育日益顯出了重要性。北京大學正在探尋培養引領未來人才的教育道路,尤其是加強博雅通識教育。這需要我們去探索文學教育的新途徑,尋求適合現在年輕人接受,更有利於他們成長的文學教育方案。這當然並非易事,但由此打開的空間會很大,能釋放更大的教育活力。

  傳統中文系的教育注重專業基礎和全面培養,各專業都有重頭課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直至80年代,大學本科畢業就可以直接走上大學講壇,就可以在科研機構挑起重擔,現在,如果沒有博士學位根本就進不了大學,而要走上大學講壇或在科研機構獨當一面,沒有進一步的提升幾乎也不可能。所以,今天的大學本科教育,是否還要延續過去五六十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的教學體制和課程設置,確實是需要重新探討的問題。本科生中能讀研究生的畢竟是少數,能讀到博士學位的更是鳳毛麟角,嚴格的專業教育確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博雅通識教育在今天的本科教育中無疑需要下更多功夫。教育是從教師出發,還是從學生的培養出發?學習是以學生的興趣為重心,還是以教師的專長和現有的院系專業建制為依據?我們確實在今天需要進一步思考。

  

  作者簡介

  陳曉明,1959年生於福建,曾供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主要著作有:《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后現代性》《不死的純文學》《德裡達的底線——解構的要義與新人文學的到來》《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眾妙之門——重建文本細讀的批評方法》等。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8日 14 版)
(責編:崔東)

推薦閱讀

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堅定文化自信 展現中國底氣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6年來,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的引領下,我國的文藝創作走向空前繁榮。展望“十四五”,新時代的文藝必將繼續全面開花,結出累累碩果,迎來更美好的春天。 【詳細】

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如何打造脫貧攻堅題材文學精品? 人民網文娛部邀請中國作協創研部主任、研究員何向陽,貴州省文聯、作協主席歐陽黔森,河北省作協主席關仁山,為我們講述“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的歷程和收獲,分享創作心得和感悟。 【詳細】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回放: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
  2. 兼容並蓄 深度融合 鴻蒙讓萬物互聯時代…
  3. 湖南省委組織部發布一批干部任前公示
  4. 樓陽生當選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王凱當…
  5.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