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評:扶貧路上不能少了文化助力

2017年03月01日07:33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扶貧路上不能少了文化助力

【文化評析】

不久前,媒體報道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以傳統非遺技能培訓助推脫貧的做法。當地依托刺繡和蠟染“文化遺產”的文化傳統優勢,積極開展“繡娘”“非遺”技能培訓,使得當地7000多名家庭婦女掌握了一技之長,苗族“百鳥衣”、侗族盛裝等手工藝品受到游客熱捧,人均年增收超萬元,從此揮手告別了多年的貧困。

無獨有偶,在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羅嶺鎮花樹凹村,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郭愛和兩年前創建了“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並創立了“當日藝術展”文化扶貧品牌,讓文化直接“唱戲”,助力精准扶貧。河南洛陽三彩藝術精准扶貧的做法,與貴州榕江傳統“非遺”助推脫貧,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為我們在新形勢下開展扶貧工作拓寬了渠道、提供了借鑒。

脫貧路上,文化不可忽視。在這場攻堅戰中,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奮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可以成為轉變思路的突破口、另謀發展的加油站。然而,一些農村文化建設明顯滯后於經濟發展,農村存在文化“空殼”的危機,使得物質脫貧失去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不脫貧,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脫貧。筑牢農村文化之基,補足信仰精神之鈣,引領脫貧發展之舵,這是扶貧攻堅系統工程中的文化脫貧責任與擔當。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前提是做足凝神聚力的功夫,上下同心,全力求勝。

找准文化與經濟的交匯點,讓文化建設助力脫貧,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隻要找准路子出實招,就可以為廣大干部群眾提供堅定信心和內生動力,最大限度調動當地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匯聚起文化扶貧的強大力量。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呼吁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活起來、傳下去。對不少農村地區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不少地方的實踐証明,“文化+扶貧”可以實現互利雙贏。在群眾增收脫貧的同時,優秀傳統文化也得到了弘揚和傳承。這樣做,文化才能活起來,人民群眾才會有更多的獲得感。

文化扶貧,要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沒有先進文化的引領,真正的脫貧不可能實現。實踐証明,那些隻想用文化的名義、打文化的幌子,悶聲發大財是行不通的。如在一些古村落的開發過程中,某些開發者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敬重,私搭亂建、過度開發,破壞了建筑物和古村老巷原先古朴的風貌,商業的銅臭讓文化扶貧變了味道,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與犯罪。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實現真正脫貧,需要文化底蘊的支撐。文化自信是最深層次的自信,文化自覺是最長久的自覺。堅定理想信念,需要依靠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當前,廣大農村樹立文化新風尚,亟須引領﹔不斷提升農村農民文化素養,使之自覺離庸俗、去低俗,任重而道遠。對此,黨委宣傳部門與政府文化職能部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物質脫貧與文化脫貧應當一盤棋謀劃,適時融入,同步推進。

(作者:王勝昔)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