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阿富汗寶藏浴火重光

邵學成
2017年04月02日08:5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阿富汗寶藏浴火重光

  蒂拉丘地黃金冠。喀布爾博物館供圖

  希臘自然女神西布莉鍍金銀盤。喀布爾博物館供圖

  阿富汗喀布爾博物館被毀前外景。喀布爾博物館供圖

  “浴火重光”,當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以這樣的主題來到中國,已經讓人感到這背后的厚重故事。

  從2005年在世界巡展開始,“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以下簡稱“浴火重光”展),就如旅行者般歷經幾大洲美術館。今年進入中國,展覽地點選在故宮。本次展覽文物主要來自阿富汗法羅爾丘地、阿伊·哈努姆、貝格拉姆、蒂拉丘地這4個地區,包括231件展品,時間跨度4000余年。文物中包含多個文明的文化元素,充分詮釋出阿富汗之所以被稱為“文明十字路”的多元文化特點。

  在沙漠之海,尋找幻影般的希臘化文明遺跡

  “浴火重光”展從文明傳播的角度,展示出在物質文化層面,希臘亞歷山大大帝遠征令東西方文明產生的交流與融合。

  展覽以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法羅爾金器為起始點,這些金器大約是阿富汗青銅時代的產物。從金器上的動物紋飾分析,它們可能來自阿富汗周邊的印度、兩河流域和中亞地區,通過物物交換到達阿富汗。這一方面說明古代阿富汗也曾和四大文明古國並存,繼而發展本地文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說明自青銅時代起,生活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曾有過密切交流。

  在遠東希臘化研究史上,阿伊·哈努姆城址的發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它意味著希臘城邦文明在中亞地區的延續。此次展覽特意挑選的文物,包括文字、建筑裝飾、雕塑、日晷、日常用品等,代表當時最高科技成就和生產技術的文物,展示了阿富汗希臘人的世界觀和宗教觀。

  西方古典文獻中記載的希臘化城市如幻影般隱藏在阿富汗沙漠之海,令深受希臘文化影響的法國、英國、俄羅斯等國考古隊一直奮力找尋。1961年,當時的阿富汗國王查希爾在該地區狩獵時,偶然發現石灰岩制成的希臘風格科林斯柱頭,法國考古隊遂以此為契機,發現了阿伊·哈努姆城址。1964年到1978年持續發掘,又出土了一大批來自希臘和印度等地的珍貴文物。這些文物都出現在此次展覽中,對觀者講述著阿富汗漸漸成為世界文明匯集地的歷史過程。

  在展覽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是描繪希臘自然女神西布莉的鍍金銀盤。西布莉騎在一輛由兩個獅子牽引的戰車上,她手握缰繩,旁邊是女神耐克和祭司獻祭,太陽神赫利俄斯、新月與星星一起出現天空中,顯示出自然女神主持著一個井然有序的宇宙。通過這件珍貴的鍍金銀盤,可以看出希臘神靈信仰不遠萬裡來到阿富汗,並在中亞地區延續下來。

  從希臘化到貴霜時期,東西方文明碰撞交融

  說阿富汗是歐亞帝國盛衰的晴雨表,一點也不為過。在阿富汗的土地上發生過太多王朝更迭的故事:阿伊·哈努姆的城市功能大概在延續近兩個世紀后逐漸衰落﹔公元前135年后,游牧民族(塞族和月氏)持續入侵該地區,不久后該城即遭毀滅性破壞, 逐漸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直至公元1世紀,另外一個帝國貴霜王朝在該地區興起。

  關於希臘化到貴霜時期之間的文明延續問題,一直是學界討論的重點。由於沒有發現希臘城邦滅亡后文化延續的遺址和考古學証據,有人悲觀地認為這段游牧民族統治時期是阿富汗文明史的黑暗階段,直到蒂拉丘地黃金寶藏的發現,才改變了這一觀點。展覽中呈現的蒂拉丘地黃金寶藏,講述了這段歷史。

  阿富汗的歷史是各民族相互征戰、又彼此交融的過程。蒂拉丘地發現的游牧民族墓葬遺存,體現了游牧民族對希臘羅馬文明的繼承,又將新的東方文明帶入阿富汗的融合過程。蒂拉丘地墓葬共有7處,出土文物共計2萬余件,本次展覽選取了100余件黃金飾物,以及4枚來自羅馬、印度、帕提亞的錢幣。這些黃金飾物大都具有游牧民族的風格特征,體現出游牧民族與周邊地區在文化上的密切聯系。

  同時,這些黃金飾物也擁有東西方文明融合的藝術特點:樹搖金冠的金冠橫帶上5個樹木狀步搖立飾隨著金冠搖動會發出優美的聲音,營造出雍容華貴的貴族氛圍。此外,君主與龍、輪子飾物、驅龍戰車等飾物也都結合了東方文明的元素。雖然在此次展覽中未能展出,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3、5號墓中發現有中國西漢的3面銘文銅鏡,証實了中國古文獻中記載的、古代月氏遷徙至蒂拉丘地的可能性。

  在公元1世紀后,阿富汗的文化重心南移至貝格拉姆地區,貴霜王朝在此建立起都城,由於更靠近犍陀羅地區和海上絲綢之路,羅馬文化因子逐漸活躍起來。在貝格拉姆寶藏的展陳中,羅馬玻璃器皿、印度象牙浮雕板、羅馬風格青銅器、石膏模型等文物齊聚一堂,令觀者穿越時空,仿佛置身中國僧人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的“異方奇貨,多聚此國”之繁榮景象。

  1937年,法國考古隊開始發掘貝格拉姆遺址,出土了大批珍寶。關於這批寶藏的埋葬原因和時間有幾種推論,最有可能的是與公元241年伊朗沙普爾一世入侵該地區密切相關。正當寶藏被發掘時,德國納粹侵略法國,最初進行發掘工作的法國考古學者放下考古鏟,立刻奔赴歐洲抗擊納粹,由此成為考古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

  “浴火重光”展並非簡單的阿富汗文物展,它試圖用文物敘述歷史故事,更試圖通過文物展現古代阿富汗與世界文明進行文化交流的整體面貌。

  展覽中,一些老照片裡的景色如今大部分已荒蕪,但發掘和保護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仍在延續:

  上世紀80年代,阿富汗持續動亂令博物館損失慘重,一批專家為保護文物獻出了生命﹔2002年,阿富汗國內恢復穩定,戰亂中藏匿於各處的文物被專家們重新整理出來。經歷戰爭劫難幸存下來的文物,是了解阿富汗歷史文化的最佳途徑,他們要通過展覽向世界展示一個不一樣的阿富汗。

  2006年,挪威商人收藏的喀布爾博物館在戰亂中流失的巴米揚佛經寫本返還阿富汗﹔2016年,展覽抵達東京時,日本已故畫家平山郁夫收藏的百余件喀布爾博物館流失文物在展覽后回歸故土。

  喀布爾大學中文系主任展鵬從小生活在喀布爾博物館旁,幾經戰亂,他明白這些古代文物的巨大價值。他經常到喀布爾博物館志願擔任講解員,並計劃在5月來到中國,前往故宮為大家繼續講述這些寶藏背后的故事。

  “為你,千千萬萬遍,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也許這就是人生,人生不是隻做值得的事情!”這是阿富汗裔小說家卡勒德·胡賽尼在《追風箏的人》中寫的一句話,用來形容這批文物歷經出土、保護到終得展覽的歷程,恰到好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02日 05 版)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