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2017端午專題

唐詩宋詞裡的端午習俗

張建鬆
2017年05月22日16:22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唐詩宋詞裡的端午習俗

  端午節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每逢端午,歷代詩詞作家都會以他們敏感的藝術細胞,創作出許多充滿民俗情趣的詩詞,讓后人得以管窺當年端午節的詩意景象。

  據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孫正國教授統計,在《全唐詩》和《全宋詞》中共收錄了95首端午詩詞。唐代有23位詩人創作了28首端午詩歌,宋代有46位詞人創作了67首端午詩詞。有17位詩人創作了2首以上,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和著名政治家史浩都創作了4首。

  唐代最“牛”的端午詩堪稱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玄宗曾在端午節之際宴請群臣,賞賜飛白扇並賦詩。“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孫正國分析說,從唐玄宗這首詩中可見當時的端午傳統,過節有五天,而且在節日期間要聽“五音”、系五色絲續命索、採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的端午習俗已趨於成熟,是人們普遍遵行的重大節日。

  “端午競渡”是一項深受歡迎的重要節俗。唐代詩人張說、張建封、儲光羲等,都曾專門寫過“觀競渡”的詩。在岳州觀看了端午競渡之后,詩人張說即興寫的《岳州觀競渡》,十分真實生動地展現了唐代南方地區的端午習俗。“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鼓發南湖溠,標爭西驛樓。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逎。”

  唐代詩人儲光羲在《官池庄觀競渡》一詩中,還記錄了當時端午競渡時間是在落日之后傍晚時分,這一時間的突出,讓人們對端午競渡祭祀神靈的性質有了更加深入了解。“落日吹簫管,清池發棹歌。船爭先后渡,岸激去採波。水葉藏魚鳥,林花間綺羅。躑躅仙女處,猶似望天河。”

  唐代的端午詩歌,除了記述節日的繁華與意緒,也時常附寄詩人的遭遇和理想。唐代詩人殷堯藩曾寫過一首《端午日》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在借端午抒發人生感慨的同時,詩人也不忘記錄當時端午習俗有艾符、蒲酒等節慶事物。

  宋代的端午詩詞對節俗的描述同樣豐富而細膩。著名詩人陸游曾寫過一首《乙卯重五詩》。“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贏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這首五律詩向我們展示當時端午節已有衛生保健的內涵。

  宋代詩人朱鬆曾在端午節病臥異鄉,他寫了一首《重五》詩。“異鄉逢五節,臥病此衰翁。竹筍迸新紫,榴花開小紅。山深人寂寂,氣潤雨蒙蒙。煮酒無尋處,菖蒲在水中。”詩人在描述孤寂心情的同時,也提及了端午節俗中的竹筍、石榴花、菖蒲酒具等端午節物,可以看出當時端午節俗豐富的人文意蘊。(記者張建鬆)

(責編:陳燦、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