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2017端午專題

詩香中的端午

鐘 芳
2017年05月24日14:35 | 來源:長沙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詩香中的端午

  汪鵬 供圖

  鐘 芳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端陽,那端陽,處處都端陽。”端午節來臨之際,手捧一杯綠茶,徜徉在雋永的唐詩宋詞裡,品味這些傳誦千古的詩句,感受古代端午節的風貌,享受那份裊裊的溫馨和愉悅,別有一番情趣。

  《風土記》中有記載:“仲夏端午,端,初也。”意指五月開始的第一個五日。作為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歷代文人墨客以端午為題,寫下了大量多姿多彩、膾炙人口的詩篇。

  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中寫道:“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很直白的一首詩,寫得大氣磅礡,讀來朗朗上口,表達了詩人對屈原的深切同情和對昏君奸臣的嘲諷和憎恨。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隻留離騷在世間。”這首北宋詩人張耒的《和端午》,用雄渾而淒清的筆調,把屈原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描寫得淋漓盡致,於深沉和悲痛之間悼念了偉大詩人屈原。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端午感興》:“當年忠血墮饞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宋蘇軾的《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詩中都字字血淚,句句哀鳴,表達出了對屈原的無比懷念。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人們喜聞樂見的主要活動,唐代張建封在《競渡歌》中寫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紅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兩岸羅衣扑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挂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鼓樂齊鳴,千帆競渡,場面壯觀,扣人心弦,讀來讓人身臨其境。

  “五月家家過端陽,咸蛋粽子與雄黃。”端午節吃粽子,插菖蒲、艾草,喝雄黃酒。唐代詩人鄭谷有“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宋代韓元吉有“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描繪的都是對粽子的喜愛之情。挂艾條、插菖蒲等習俗,體現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蘊,在古詩中也有過生動的描繪。大文豪歐陽修在《漁家傲》中寫道:“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裡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這首詞意境高雅,浪漫香艷,把端午時節粽子飄香,人們共飲菖蒲美酒的美妙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讓人情不自禁地向往。而南宋陸游的《乙卯重五詩》卻這樣寫道:“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鄉村農家過端午節的習俗躍然紙上。面對粽香的誘惑,奮臂投筷,大快朵頤,自然有會心之微笑。

  在濃濃詩香中過端午,我們心中又會多了一層對節俗所承載的文化的尊重和熱愛,讓人情趣盎然,芬芳如花。

(責編:陳燦、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