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學者談圓明園焚掠史:課本裡的論斷有錯誤之處

張瑾華
2017年07月09日10:19 | 來源:錢江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學者談圓明園焚掠史:課本裡的論斷有錯誤之處

  讀到這三個字,一座花園林立,遍布瓊樓玉宇的皇家庭園是不是就浮現在了眼前?隨之而來的,還有一百五十多年前那場徹夜的大火,以及散失於四海的無數文物與珍寶。

  三個世紀以來,圓明園的傳奇牽引著無數筆尖和鏡頭——史學家、小說家、影人、畫家們捕捉著它無盡的暗影和光輝。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開璽的著作《圓明園三百年祭》由人民東方出版社出版。

  “歷史學研究的一個最基本原則就是‘論從史出’。”王開璽說,“任何人研究歷史,都必須堅持‘言必有本,無征不信’的這一基本原則。”王開璽模仿郭沫若先生的《甲申三百年祭》,按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將暢春園北面的一塊地賞給皇四子胤禛修建園林算起,已有310年歷史了,所謂“三百年祭”,取的是整數。

  在新書中,王開璽教授結合二十多年研究思考的結果,介紹了北京西北郊皇家、私家園林建筑,澄清了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中的許多史實失誤,並就我國向英法等國依法追討被掠文物等問題,進行了法理與歷史事實的分析。

  生於1949年的王開璽自幼生活在北京:“我從內心和骨子裡喜歡中國傳統而美麗的古典園林。”他將圓明園稱作中國乃至人類園林建筑的典范。

  “除此之外,圓明園還曾是國家及國家權力,乃至中華民族的存在之象征。因此,圓明園的焚毀,成為中華兒女刻骨銘心,痛心疾首,永遠不能忘懷的歷史巨痛,更是我的心頭巨痛。”這樣的情感,是支持年近七旬的王開璽將研究圓明園問題堅持下去的內在動力。

  本期閱讀周刊請到王開璽教授,從史學角度出發,糾正大眾對圓明園認知上的諸多誤區﹔並從多個維度引領讀者走進那個熟悉還又陌生的圓明園。

  《圓明園三百年祭》出版,跟著北師大教授王開璽開讀——

  圓明園焚掠史

  課本裡的論斷有錯誤之處

  翻開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九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中這樣敘述了圓明園被焚掠的過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他們把園內凡是能拿走的東西,統統掠走﹔拿不動的,就用大車或牲口搬運﹔實在運不走的,就任意破壞、毀掉。為了銷毀罪証,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園內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

  這節課文,是許多學生對這段舊中國屈辱史的初次認識。王開璽教授如何評判這段表述的准確性?

  王開璽認為——

  總體來說,這段表述是有史料記載的,真實可信的。但是,其中所說英法聯軍是“為了銷毀罪証”而縱火焚毀圓明園的論斷則是錯誤的。理由有三。

  其一,這種觀點沒有任何依據,完全屬於主觀揣測與臆斷。持“掩蓋罪証說”觀點的學者,並沒有翔實有力的史料支持,甚至連一條明確的史料也沒有。

  其二,英軍火燒圓明園的目的,不是為了掩蓋罪証,而是為了對清帝及清政府進行最嚴厲、最直接、最深刻的精神打擊與懲罰,從而迫使清廷從此徹底對外屈服。對此,外國人有著非常明確的表述。例如,英軍統帥格蘭特曾說:“額爾金爵士(英國使華全權代表)同我都覺得必須對清帝加以嚴厲的責罰,並且留些報復的痕跡才成,所以我們決定將他那輝煌的避暑行宮,燒成平地”。

  其三,焚毀圓明園根本不能掩蓋他們劫掠圓明園的罪証。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大肆搶掠圓明園,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公開行為,就連他們自己也是供認不諱的。放火焚毀圓明園無疑遠比劫掠其中部分財物更為嚴重、惡劣。因此,焚毀圓明園不但不能達到掩蓋其劫掠罪証的目的,反而會使其罪行更為深重。

  在史學界、文學界、互聯網上,有諸多對圓明園消亡史的誤讀、曲解。堅持從史料出發的王開璽指出了這其中存在的四大誤區及其出處。論証過程中,他拿出了不少“干貨”。

  誤區一:八國聯軍焚毀了圓明園

  出處:余秋雨《借我一生》、單田芳評書《曾國藩》等

  王開璽: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后,對城內的許多官府衙門及民宅進行焚燒搶掠,這是事實﹔德國軍隊在追剿義和團駐扎在現北京大學北部的朗潤園時,也曾拆毀正覺寺的門窗,並搶走內寺內的部分佛像等等。

  但這些與1860年圓明園的徹底焚毀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

  還有許多人,包括一些學者稱,圓明園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毀的。這一說法也是錯誤的。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共同侵略中國,1860年10月,英法聯軍又共同劫掠了圓明園,這是客觀事實。但是,隨后縱火焚毀圓明園的卻是英國人。

  我要特別說明的是,法國人沒有參與焚毀圓明園的活動,甚至反對英國人焚毀圓明園,並不是他們對清王朝或中國人民存有友善之情,而是懷有更為險惡的用心。相關情況,可以參見《圓明園三百年祭》。

  誤區二:流失於海外的圓明園文物,有150余萬件之多

  出處:互聯網上數百篇新聞、博客中採用了這一數字

  王開璽:第一,這一說法沒有任何史料根據。這樣的說法,是有些學者根據溥儀退位時清宮內實存文物約150萬件,圓明園的殿內陳設和庫房存儲的文物數量不應少於清宮,而推斷出來的。

  第二,同為皇家園林的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和萬壽山清漪園的佔地和建筑總面積,與圓明三園的佔地和建筑總面積,總體說來不相上下。

  有確鑿的史料証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前,三山三園內的陳設,為“八萬七千七百八十一件”,因此可以判斷出圓明三園內的陳設物品數量,應與“八萬七千七百八十一件”相差不會太大。

  第三,如若圓明園內收藏的文物總數確有150萬件,陳設在圓明園16萬平方米的建筑房屋內,每平方米要平均安放陳設9.375件物品,這麼大的陳設密度,是否有其可能?自雍正皇帝以后,清朝皇帝最重要的處理政務及起居之所,利用率最高的養心殿的西暖閣,其建筑面積約為123平方米,現原狀陳列文物為612件套,每平方米陳設物品4.975件套,僅為人們揣測的圓明園每平方米平均陳設為9.375件之半。

  由此可以想見,所謂圓明園陳設物品多達150萬件的說法,確屬無根無據的荒謬揣測。

  誤區三:由於清政府將對方的談判代表和部分戰俘押在圓明園內,並在此受虐待而死,所以他們才要徹底焚毀圓明園

  出處:見於英國使華全權代表額爾金等人的回憶著述

  王開璽:清政府將部分英法談判代表和部分戰俘虐待致死,這是客觀事實,我們無需為清政府辯解。

  但問題是,我國的一些史學工作者認為,正是由於清政府將英法被俘者在圓明園內虐待致死,所以才導致了圓明園慘遭焚毀。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

  經過認真的史料爬梳后,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無論是中方史料,還是外國方面的史料,都可以確定無疑表明,英國談判代表巴夏禮、洛克等9人,最初被關押於北京的刑部監獄的南、北兩監。

  后因英法索要甚急,清廷遂將他們送至德勝門內高廟,10月8日又被送回英軍軍營﹔其他27名英法被俘者則被分別關押於大興、宛平、房山、密雲、昌平等縣獄中。

  大家知道,在當時清廷的相關規制下,若將這些英法“逆夷”關押於皇家禁苑圓明園,就像英國人將他們視為罪惡的侵略者關押於英國女王的白金漢宮,或法國人將侵略者,關押於法國國王的凡爾賽宮,一樣的可笑而不可思議。(本報記者 張瑾華 通訊員 馬正心)

(責編:魏艷、趙竹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