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揭秘沒有台詞的“默劇”:和啞劇一樣嗎?

2017年07月20日08:1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小字號
原標題:揭秘沒有台詞的“默劇”:和啞劇一樣嗎?

圖片來源:天橋藝術中心官網截圖

一名或者數名演員在台上,有豐富的肢體動作,但卻沒有過多語言……這就是默劇。場景或許單調,但卻很能引發觀眾的歡笑與思考,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曾表演過多部優秀默劇作品,廣受好評。記者此間從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官網看到,在八月的演出劇目中,著名默劇作品《斯拉法的下雪秀》定於八月底上演,該劇曾獲得愛丁堡藝術節評論獎等多個大獎。那麼,默劇起源於何時?演員們又是怎麼靠肢體語言、音樂來撐起一台出色的戲劇呢?

據公開資料顯示,默劇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已經有了默劇。一般來說,默劇的演員不能說話,通過肢體動作表達感情、推動劇情發展,但可以有笑聲、哭聲,有時還會借助旁白來完善情節。這就對演員之間表演的默契度要求較高。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之后,到了18世紀,默劇成了英國最風行的戲劇形式。

《斯拉法的下雪秀》海報。圖片來源:天橋藝術中心官網

按照不同表演方式,默劇又分為白臉默劇、小丑默劇、面具默劇等等。不過,默劇有一個比較大的缺憾:由於較少借助語言,對視覺效果追求比較高,一台默劇表演下來,花費會很高,所以,風行了一段時間后,默劇最終被后來興起的現實主義戲劇取代。

單從表現形式看,默劇和號稱“以肢體動作取代語言”的啞劇是一樣的。但有專家認為,二者內涵還是有不同的,默劇之“默”,指的是沉默與默契,並非否定語言功能,相反,正式要通過舞台形式來表現戲劇“非語言性”的意境﹔但啞劇的“啞”指的是“無語言”,前提是否定語言功能,純粹使用肢體動作來演繹戲劇,二者不能混為一談。

資料圖:西班牙經典默劇《安德魯與多莉尼》現場劇照。 主辦方“品質舞台劇”供圖

現在,比較知名的默劇大師之一是法國的菲利普·比佐,作品有《靜默回憶》等等。1962年,8歲的菲利普·比佐偶然觀看了默劇大師馬賽爾 馬爾索的表演,從此喜愛上了這種表演形式。20歲的時候,他拿到了巴黎國際默劇大賽的金獎,如今已被公認為一流的默劇表演藝術家。在菲利普·比佐的默劇表演中,有時不借助背景,他獨自在靜寂的舞台上,一身白衣,一張充滿情緒的臉,演繹人生中的小片段,如《最后的船》。

與菲利普·比佐的作品不同,西班牙經典默劇《安德魯與多莉尼》中,演員用面具遮擋了面部表情,隻靠肢體動作推進劇情。《安德魯與多莉尼》全劇沒有一句台詞,僅靠三個演員和十二個面具演出。據媒體報道,2012年至2015年,《安德魯與多莉尼》曾來中國七度巡演,收獲無數掌聲、淚水與歡笑。

《斯拉法的下雪秀》劇照 天橋藝術中心供圖

而《斯拉法的下雪秀》是俄羅斯著名丑角大師斯拉法 波魯林的代表作,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演出揉合了默劇、形體、舞台視效和知名的樂曲。該劇的創意靈感來源於斯拉法的童年經歷,表達了童年的孤寂和對母親的依戀,玩雪的快樂和雪帶來的沖擊力。海報上的演員穿著黃色的小丑服和紅色的鴨子形狀的鞋,表情滑稽又引人深思。

“默劇演員不可以說話,通過肢體動作進行表達,只是表演動作、表情比較夸張。”默劇導演薛佳對中新網記者解釋了默劇的魅力所在,即不在於復雜的情節,而是富有藝術感的表現力,“它們情節一般不復雜,會給觀眾留出足夠的想象空間”。(上官雲)

(責編:湯詩瑤、陳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