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昆舞:“昆”的活化與舞的新生

2017年08月15日08:19 | 來源:中國藝術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昆舞:“昆”的活化與舞的新生

  ——寫在中國舞蹈家協會昆舞專家委員會成立之際

昆舞:“昆”的活化與舞的新生

  昆舞作品《花夢》劇照 表演者:山翀 韓波

  近日,中國舞蹈家協會成立昆舞專家委員會,昆舞為更多人所關注。昆舞是昆曲中的舞蹈嗎?究竟何為昆舞?昆舞是一個新舞種嗎?她和昆曲究竟是何關系?……諸多疑問與越來越多的關注並生。

  其實,昆舞源於昆曲,是對昆曲表演藝術優質基因的提煉以及傳承發展的成果,也是繼“戲曲舞蹈”“漢唐舞蹈”和“敦煌舞蹈”之后產生的又一帶有流派意識的中國古典舞形式。雖然昆曲歷史悠久,但昆舞還是一個誕生不久的新舞種。2003年底,原創舞劇《干將莫邪》獲得了巨大成功后,大型舞蹈詩《昆韻》的創意即在舞蹈家馬家欽腦海中開始萌生,當時適逢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是該項目很快在蘇州被正式立項,由此催生出了建立一套昆舞語言體系的創作需求,昆舞語言體系的創化與建構也自此拉開序幕。之后十余年間,以馬家欽為首的昆舞研創團隊建構了一套包含昆舞本體、教學訓練和理論研究在內的完整體系,又經由實踐和教學的雙重打磨和檢驗,並在諸多專家、學者的幫助和學術論証之下不斷完善、發展,使其實踐與理論體系日臻成熟,成為今人對傳統的創新性發展成果。因此,昆舞這十年實際上就是其“四位一體” (教學、創作、科研、演出)模式不斷探索、實驗的過程。昆舞的創化從最初設想到變為現實,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新之路,這一切不是偶然的,既得益於積澱深厚的傳統文化支撐,也有賴於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驅動。以下擬從兩個方面對昆舞的誕生意義進行闡述。

  昆舞生發的兩個歷史來源

  先說昆舞基本構建元素的歷史來源。昆舞能脫胎於昆曲,關鍵在於化“昆”為舞,然而“化”字是需要前提條件的,這就涉及其基本構建元素的傳承來源。四百多年前昆曲藝術實現了諸多藝術形式大綜合的歷史過程,同時也為它未來更高階段的分化、流變埋下了伏筆。人類歷史的演變規律也一次次証明,繼承性的創新發展永遠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今天,中國古典舞的復興已成為中國舞蹈家們的共識,其“不定時空”體系平台更為這種復興提供了無限多樣的可能性。當昆舞作為一個新興舞種從昆曲中脫穎而出,它那夢幻般的舞姿與律動仿佛在時光倒流中重現於世的時候,那些從歷史中走來的傳統元素似乎又煥發出了新的生命活力,使我們感受到中國古典藝術又一個被“還原”的靈動藝術形態,看到又一次解構之后被重塑再造的現實可能,體悟到生命本體的不懈追求和創新驅動,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胸襟與精神永恆。

  再說昆舞寫意性審美特征的歷史來源。昆舞的生發具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一方面得益於昆曲藝術母體的孕育,傳承和延續著中國藝術的精神氣質﹔另一方面又在創化過程中體現出自身的審美品格,在繼承與創新的結合點上走出了一條新路,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中國古典舞的流派之一。昆舞創化成功的一個很大優勢,就是體現在對於昆曲精髓的直接汲取上,身段動作在表現上更接近生活的自然隨意狀態,不那麼刻意雕琢、見棱見角,這顯然與昆劇追求淡雅、柔美,以及主張含蓄、收斂的審美理念緊密關聯,尤其它那高度寫意性、虛擬性、象征性動態意象中所展現出的柔美、含蓄、雅純和飄逸,將中國古典舞詩意般“意境”化的舞台呈現,提升到了一個更具特色與文化蘊含的藝術高度,探索出了一條有別於他派的創新之路。

  昆舞創新意義的兩個標志

  昆曲“程式化”的解構與古典舞本體的重構性回歸是昆舞創新意義的兩個標志。昆舞生發於昆劇,但不等同於昆曲表演藝術,姓“昆”卻又超越“昆” ,屬於地地道道的舞蹈樣式而不是“戲曲” ,是一種按照舞蹈藝術特性再造、重塑並具傳統審美特征的中國古典舞。昆舞在舞蹈的表現語匯上,並沒有簡單照搬戲曲程式化的動作套路,而是從中挖掘、提煉傳統的舞蹈性元素,創化出了諸多的動態“意象” ,繼承了具有高度寫意性與虛擬性的表演特征,揚棄了其固有模式(生、旦、淨、末、丑等腳色、行當)表演套路,經過重組與整合,實現了回歸舞蹈本體的創化過程。如昆舞的基本手位“背、掌、推、拉” ,以及基本手式“五指蓮花式” ,即是從昆曲的“水袖”和“昆扇”中提煉出來的﹔“順”“連”也是從昆曲中繼承過來的形態特征,但昆舞中的“順”“連”是基於舞蹈線性運動表現的需要(線條美),表演幅度相對要大。“順”講究的是表演上的自然狀態,強調順勢而動的美學原則﹔“連”則講究上、下動作之間銜接上的無間隙過渡(頭、尾疊連),也是昆舞區別於其他流派的標志之一。昆舞的本體構建可用21字訣歸納:一是含、沉、順、連、圓、曲、傾(形態特征)﹔二是上、下、平、入、推、拉、延(舞動韻律) ﹔三是雅、純、鬆、飄、輕、柔、妙(審美心境)。21字訣雖簡練但內涵豐富,由內而外的三個層面,既有區分又相互關聯,可看作是昆舞本體特質、審美意趣、藝術境界的有機統一。

  昆舞語言構架的核心要素為“意念”“移位” “空間”和“手位” 。首先, “意念”概念強調以“意”來引領肢體運動,即由意念的韻律性運動來帶起身軀和肢體的舞動,即由意生象、由韻生情、由情造景、景中蘊意……這樣一個由內而外的運動規律。其次,“移位”概念包括“意”的移動(起點)和人體重心的移動,有上下移、左右移、前后移,由意引領向26點方向(包括人體運動中的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8個方向,以及每個方向都分上、中、下位置共24個方位,再加上頭頂和腳下2個方位。當然,人體是運動的,所以24個方位也是運動的,因此這個方位感是相對的)的“移” ,它的路線又可以分為直線的移位、弧線的移位、圓周的移位、自身小圓的移位。這種以人體關節為圓心的小圓移位,我們就會產生轉的技巧,(如“原地平轉” ——以子午為圓心﹔“掃堂轉” ——以腳掌為圓心﹔“探海轉” ——以腳掌為圓心等)三點以上的移位連在一起就稱之為多角形的移位。再則,“空間”概念是指放射性的27點位的運動空間,組成這一空間的元素是“方向”兩個重疊的球體空間,放射性的27點位組成。27點位是由上8個點位、中8個點位、下8個點位和人體頭上點、腳下點和心中(意念)一點構成。其空間方向既可以舞台具象空間為固定的方向,亦可以人體運動的方向來定方向。演員表演空間方向是以人體的起始定向為方向(起始1點為1向),這對群舞多人不同起始方向的表演,更具有實用價值。最后, “手位”概念是指背掌推拉27點位。背掌推拉因為在意念的引領下,體現了有形背、掌和無限推、拉的辯証關系,其手位本身是動中生韻,含有意韻的運行,又含有“移”的要素和“變”的動因,即使人體其他部位不動,隻有手位也能呈現出舞蹈形態的變化。這不變之中在“變” 、不動之中在“動” ,使舞者的上肢方位態保持在流動的狀態之中。

  昆舞有著獨到的“意韻”引領理念與運動機制。昆舞的藝術表現可以分為前后兩個過程:前一過程主要為“內化、體悟”的生發階段﹔后一過程為“外化、顯象”的體動階段﹔兩者間起中介與橋梁作用的正是“意韻”理念與運行機制。一般來講, “心之源”內化、體悟的功力越深厚,“體之象”外化、映射的意境就越高遠,而“意韻”就是保障實現這個轉化途徑的重要手段。所謂的“意韻” ,是指昆舞動態意象生成的運動機制,貫穿於由內而外、由心而體、由神而形的復式對位運動的全部過程。其導引性的中介功能在昆舞中起著靈魂般的作用,如果說“意象”為昆舞之“體” ,那麼,“意韻”則為昆舞之“用” 。因此,整個創化過程又可概括為:造化萬象,源皈一心,意象相生,意境相成。 “意象”與“意境”的關系可以用“鏡中之象” “相中之色”來形容,是有限“意象”與無限“意境”的辯証統一。

  昆舞是從中國傳統樂舞文化根基上生發、衍伸出來的一枝新秀,是當今歷史條件下中國古典舞發展、創新的生動實踐。她是中國傳統文化在象征意義層面的一種延續和回歸,這種回歸不是歷史的簡單重復,而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綜合、濃縮和提煉。就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了的歷史文化而言,她有望成為一種能為當代人所審美鑒賞的中國古典舞范式之一,同時也為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參考。

 

(責編:艾雯、蔣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