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錢谷融先生追悼會今天上午在滬舉行

王曉明:我們為什麼習慣於稱呼他“先生”?

2017年10月02日22:4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10月2日電(記者 姜泓冰) 今天上午,著名文藝理論家、教育家錢谷融先生追悼會在上海龍華殯儀館大廳舉行,細雨蒙蒙中,近千人自發來到現場送別錢老。

靈堂內,正面懸挂的照片上,錢谷融先生依然戴著標志性的貝雷帽,帶著他富有感染力的大笑﹔兩側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敬獻的挽聯:“兩間余此士精誠昔肝膽著文遂向霜天留宿火,萬世仰清風散淡今期頤駕鶴即茫雲水証初心”。靈堂內外,迤邐著兩排密密的花籃,有來自上海市、教育部等黨政機關領導,有來自文化、理論界的機構和負責人,更多出自深受錢先生影響的學者、作家和學生。前來送行的人,多有白發蒼蒼的長者,也有不少年輕學生。

9月28日晚9時16分,錢谷融先生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平靜離世,當天恰逢他的99歲生日。他是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教育家、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委員,上海市政協第六、七屆委員,原民盟華東師范大學委員會主委。錢谷融倡導的“文學即人學”對現當代的文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一生從教,淡泊名利,內心執著於美和善的追求,培養出的一大批學生都已成長為中國現當代文學領域中的作家、學者。

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在致辭中簡要回顧了錢谷融先生一生經歷與成就后表示,老人的離去,給世人和文化界留下了巨大損失和遺憾。上海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王曉明代表錢谷融先生培養的眾多學生發言,寥寥數百言,為老人的散淡、率性和高壽后面蘊藉的師道、尊嚴做了深切詮釋。

為紀念錢谷融先生遠行,特附上王曉明教授在追悼會上的發言全文——

送別先生

在今天這個場合,我們做學生的,是可以說以前不好意思當錢先生面說的話了。這樣的話很多,今天隻說一點:我們為什麼習慣於稱他“先生”,而非一般的“老師”。

他文章寫得好,在學術上有特別的貢獻,也是難得的好老師,但我們稱他“先生”,還有別的更深的原因:一個當然是他的透徹,他常常那麼隨和,也願意說自己“散淡”,但你跟他久了,就會明白,這絕非只是出自天性,它背后有很深的內心沖突,是出自長久的精神磨練,是把事情看到底了,才可能養成的應世之道,這當中的曲折、智慧和心力,我們雖不見得都能體會,但一定知道,那是我們難以企及的。

另一個,是他的依然率性,雖然洞察世事,決意低調,他卻還是多有按捺不住、拍案而起的時候,我們無緣親見他當年寫《論文學是“人學”》、與那些類“御用”的文人們論戰的神採,但1980年代和以后,他的屢屢仗義執言,有時甚至言辭相當激烈,卻讓我們明白了,什麼才是他的精神的底蘊。

第三個,就是他的高壽了,因為這並非一般的高壽,而是一個胸懷志向、卻在青壯年時期經受了許多苛待和侮辱的人的高壽,一種即便如此、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寬厚和從容的高壽,這樣的高壽裡,正有一種極高的尊嚴在。

從某個角度看,他一生經歷的,是一個以各種方式把人往卑瑣和功利的方向驅趕的世道,我們做學生的,也正以長短不同的時間,跟他一起經歷這樣的驅趕。但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有他近距離地給我們示范:即便世道惡劣、天地局促,人還是可以保持高潔的品性,涵養人之為人的大器之志。

我深信,這才是這樣的時代裡的真正“尊嚴”的“師道”。當我們因此敬稱他為“先生”、在這裡送別他的時候,我們也該明白,后生者的責任何在。至少至少,他示范給我們的,我們也該示范給我們的學生,和其他遠遠近近的后生,如此前后接續,我們才配稱他的學生,千千萬萬的師生如此接力,中國和中國人才有未來。

錢先生,感謝您!

(責編: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