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和音樂中找尋俄羅斯的文藝情結【2】

歌曲篇:
蘇聯老歌是俄羅斯文化的不朽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它們不僅讓你認識了俄羅斯人性格中的熱情、豪放和凝重、憂傷兩面,而且得到美的藝術陶醉,伴隨我們已有半個多世紀,鼓舞和愉悅了中國幾代人。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花園裡四處靜悄悄,隻有樹葉在沙沙響,夜色多麼好,令人心神往。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問世於1956年,這樣一首短小而並不復雜的歌曲,近半個世紀來在世界各地越傳越廣,這在世界音樂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馬都索夫斯基的詩出色地描繪了俄羅斯大自然的內在的純朴的美﹔歌曲中年輕人真誠激動的心聲、萌生的愛情和黎明前依依惜別之情都和這大自然的美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紅莓花兒開》
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心愛,可是我不能對他表白,滿懷的心腹話兒沒法講出來!
——《紅莓花兒開》
紅莓花在俄羅斯隨處可見,春天開放,花朵很大,美麗而火熱,所以通常被用來比喻漂亮的女性。《紅莓花兒開》出自影片《幸福生活》,講述集體農庄裡青年人的生活。
《喀秋莎》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
俄羅斯人民對《喀秋莎》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因為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而是有獨特由來的歌,在衛國戰爭期間成為蘇聯人民抗擊德國法西斯的象征。
《喀秋莎》這首歌,描繪的是前蘇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這首歌曲,沒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纏綿,而是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朴實、流暢,因而多年來被廣泛傳唱,深受歡迎。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這首歌對於那場戰爭,曾起到過非同尋常的作用。上世紀50年代《喀秋莎》傳入我國,深受中國民眾喜愛,成為家喻戶曉的流行歌曲。
《伏爾加船夫曲》
穿過茂密的白樺林,踏著世界的不平路!我們沿著伏爾加河,對著太陽唱起歌。
——《伏爾加船夫曲》
《伏爾加船夫曲》是一首流傳很廣的俄羅斯民歌。伏爾加河流是歐洲最長的一條河流。俄羅斯人民稱它為“母親河”。這是因為伏爾加河流域自然風光秀麗,資源豐富,兩岸人民勤勞勇敢,並且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園,創造了優秀的俄羅斯文化的原故。所以,他們對伏爾加河的感情就像對母親的感情一樣。
《共青團之歌》
再見了親愛的故鄉,勝利的星會照耀我們。再見吧媽媽別難過莫悲傷,祝福我們一路平安吧。
——《共青團之歌》
由加裡齊·索洛維約夫作詞謝多夫作曲的蘇聯歌曲《共青團員》創作於二戰后1947年,通過歌曲中英勇的蘇聯共青團員臨上戰場前的內心獨白,反映了反法西斯國家的青年的積極抗敵的意願和敢於戰斗和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成為了深受各國人民的一致喜愛的經典名曲。《共青團員之歌》把人們帶入艱苦卓絕的蘇聯衛國戰爭中,道出了蘇聯青年憎恨侵略戰爭、絕不向敵人屈服,保衛家園、熱愛和平的心聲。
《三套車》
看三套車飛奔向前方,在寒冬伏爾加河岸上。趕車人低垂著他的頭,憂愁地輕聲歌唱。
——《三套車》
1901年左右,一首民歌《三套車》流傳開來,歌曲表現了馬車夫深受欺凌的悲慘生活。當時,俄羅斯地廣人稀,交通不便,馬車成了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馬車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在歌曲《三套車》中,馬車夫奔波在寂寞的長途,唱出了憂傷,蒼涼的旋律。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網文化頻道官方微信號“文藝星青年” (wenyixinqingnian)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