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

上海國際藝術節:文化“國貨”換上“新包裝”

2017年11月20日10:21 | 來源:新華社
小字號
原標題:上海國際藝術節:文化“國貨”換上“新包裝”

“我個人的願景是‘傳統藝術的時尚演繹者’,我們團隊的願景是要讓盡量多的人能夠了解到京劇的好玩和有趣,進而了解它、親近它。”京劇表演藝術家王佩瑜說。

在11月初舉行的第19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戲曲論壇上,王佩瑜與大家交流了中華戲曲如何在當代傳播的話題。藝術節期間,越來越多的文化“國貨”換上“新包裝”,獲得更多觀眾的關注和喜愛。

“復古包裝”:連環畫讓小朋友記住中華神話

連環畫是很多人兒時美好的回憶,一組以“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神話為主題的連環畫作品在藝術節的“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主題創作成果展上亮相。

著名畫家張培成承擔了這一系列連環畫中“伏羲織網”和“愚公移山”的創作工作。他說:“我在30多年前創作過‘涿鹿大戰’的連環畫,這次再用連環畫來展示神話故事,是希望廣大公眾特別是孩子們能參與進來,因此我在創作中使用的色彩都很明亮,造型也很有童趣和感染力。”

除了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主題展上還出現了“孩子心中的神話故事”上海少兒美術書法大展的優秀作品,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打動了不少觀眾。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施大畏是創世神話連環畫創作的召集人,他說:“我們想通過連環畫這種普及面最廣的文藝創作和文化傳播方式,告訴孩子們什麼是我們文化的根基和文化自信的來源。”

“混搭包裝”:融合創作吸引年輕人的目光

太極、查拳、劍術刀法……傳統武術與現代舞的結合成就了本屆藝術節委約創作的唯一舞蹈作品《舞術》。“這部作品裡我最欣賞的片段是男女兩個舞者一個舞劍一個舞劍魂,舞道與人合一的場景很有震撼力。”同濟大學研究生盧丹陽評價《舞術》道,“陰與陽、攻與守、柔與剛,武術和舞蹈在這裡得到共通。”

趙梁是《舞術》的導演,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通過舞蹈來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他曾經把《紅樓夢》中的太虛幻境、法門寺出土的茶具文物、昆曲《孽海記》作為主題進行創作。在趙梁看來,傳統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不斷和當下的時代發生關系、產生對話,而所有的藝術樣式只是表現手段和元素,隻要特質適合,沒有什麼元素是不能放在一起的。

王佩瑜也在去年嘗試過“混搭”創作,她說:“我去年演出了京劇與昆曲結合的《春水渡》,很多年輕觀眾還是挺認可的。我想還是要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讓觀眾去理解,這是需要時間的,不要著急。”

“定制包裝”:情感共鳴最能打動外國觀眾

《多彩和鳴》是本屆藝術節上貴州文化周的主打演出,內容融合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和水族2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后頗受好評。然而,這部作品的負責人之一貴州省歌舞劇院副院長裴貴援卻認為《多彩和鳴》不適合去國外演出。

“國內觀眾喜歡看這種歌舞大場面,外國人卻更喜歡看故事。”裴貴援說,“我們的民族文化外國演出商和觀眾都很感興趣,但要在國外進行商演甚至能盈利,還要把作品適當改造。”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也有同感,他在藝術節戲曲論壇上說起上個月赴美國表演《霸王別姬》的經歷十分感慨。“原本以為是在一個小舞台上演出,結果是在一個中國式的庭院,沒有用任何話筒,聲音效果卻很好,情景交融,演到項羽訣別時,很多外國觀眾都流下眼淚。”尚長榮說。

以前考慮到外國觀眾的口味和語言障礙,多是武戲代表京劇“走出去”,近幾年來,藝術家們發現隻要是能產生共鳴的好戲也同樣受到歡迎。

文化“國貨”的走俏彰顯了我們的文化自信,這份文化自信源於藝術創作者們不斷創新的活力,他們讓文化“國貨”換上多種多樣的“新包裝”,吸引來更多的“新”受眾。

(責編:溫璐、吳亞雄)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